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拟鳞属(Pseudobagrus)是鳞科鱼类中所含物种数目较多的一个属,为东亚特有的流水、底栖、凶猛性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包括台湾和海南岛)、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等地区。中国为拟鲿属鱼类的主要分布区域,已描述的物种数目达50余种;其中,有效种数目达27种。此类群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是区域生物地理学和适应性进化研究的理想类群,也是水环境健康评价的重要指示种。然而,中国拟鲿属的分类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表现在:大量已描述物种的有效性需要重新验证;未描述的物种急待发现;属的界定和属下分类需要重新评估。毫无疑问,中国拟鲿属物种多样性被严重低估了。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拟鲿属物种分类展开深入地探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拟鲿属鱼类物种分类研究。在充分检测本属物种的模式标本及其他标本的基础上,采用几何形态度量学方法,分析中国拟鲿属鱼类种间外部形态差异。对本属物种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特别是那些在分类上存在疑问的物种的31个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分析;依此结果并结合外部体色式样、可数性状及内部骨骼形态等差异,依据系统发育物种概念,进行物种界定。此外,针对拟鲿属物种间外部形态较为保守这一特点,对一些外部形态差异不明显的广布种,如白边拟鲿(P.albomarginatus)和粗唇拟鳞(P.crassilabris),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物种界定。结果显示,他们各个包含了多个不同的物种。本论文对中国拟鲿属鱼类物种探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长脂拟鲿是分布于台湾的特有种,湘江和沅江水系之前被鉴定为该种的标本代表了一个新种,命名为短须拟鲿(P.brachyrhabdion);②原记录于长江下游镇江的傅氏拟鲿(P.fui)应为一有效物种,之前鉴定为光泽拟鳞的长江上游的标本属于该种;③白边拟鲿为一不同于圆尾拟鲿的有效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和下游,新安江也有分布;④广西珠江水系和福建闽江水系的此前鉴定为白边拟鲿的标本,分别代表了两个未描述的新种,分别命名为蓝氏拟鲿(P.lani)和竿拟鲿(P.rudis);⑤凹尾拟鲿(P.emarginatus)为一不同于细体拟鲿(P.pratti)的有效种;⑥目前鉴定为粗唇拟鲿的标本实际上包含了三个物种;粗唇拟鲿的模式产地可能是珠江水系,长江上游与其他水系的标本存在显著差异,是一个不同的种,其有效名称是钝吻拟鲿(P.crassirostris);波阳湖水系与其他水系的标本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有效名称是圆吻拟鲿(P.torosilabris)。
第二部分为基于分支系统学方法和形态性状构建中国拟鲿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关系。选择Bagrus属的B.bayad以及半鲿属(Hemibagrus)的大鳍半鲿(H.macropertus)和斑半鲿(H.guttatus)这3个物种作为外类群及中国拟鲿属24个物种作为内类群一并进行分析。对包括17个多态性状在内的1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比较和描述,运用Winclada1.0008的Hennig86软件对这些形态学性状的数据矩阵进行简约性分析,构建中国拟鲿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依据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得出如下结论:①拟鲿属物种形成一个单系群;②拟鲿属物种在最简约分支图中聚在两个分支内,其中一支由胸刺前缘有弱锯齿的盎堂拟鲿(P.ondon)、长须拟鲿(P.eupogon)、黄颡鱼(P.fulvidraco)和中间拟鲿(P.intermedius)构成,另一支由其他胸刺前缘光滑的物种构成;第一个分支的单系性还不能确定,但第二个分支的单系性得到支持;③胸刺前缘的结构具有重要的系统发育意义,而颌须长的系统发育意义可能不明显,尾鳍形状的系统发育意义也不如传统分类上所界定那样重要:④背刺和胸刺的长短也可能具有一定系统发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