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从语用、认知等角度探究间接言语行为中听话人的解码问题,但是从制约间接言语行为编码的转喻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探讨尚不多见。本论文以Panther and Thornburg(1997,1998,2003)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框架,结合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尝试探讨不同的间接言语行为所提供的间接度和选择度之间的概念转喻关系。 本论文首先对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和转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论述了当前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理论的优势及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Panther and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框架,并依据Langacker(1993)的参照点转喻理论,提出了说话者在间接言语行为选择时受话语所提供的选择度与间接度制约的转喻认知模式。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转喻是人类的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它是用事物的突显性来指称事物整体或部分的一种认知方式,它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与行为方式。间接言语行为正是用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指代另一种相关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一种有结构的行为脚本,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事态的前部分,即必要的前提条件;(2)事态的核心和效力部分;(3)事态的后部分,即事态场景的后果。其脚本内部诸成分之间及诸成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着概念转喻关系:言语选择越靠近行为脚本的核心部分,转喻的力度越强;越处于边缘,转喻力度越弱。 间接言语行为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功能,如:请求、建议、拒绝等等,而同一种语言功能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间接表达方式,如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不同句式。本文借助Leech(1983)所提出的礼貌原则与间接程度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上述三种不同句式在表达间接言语行为时所呈现出的转喻力度展开进一步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选择时受到话语所提供的间接度和选择度的制约。一般来说,在相同的语境之下,隐性陈述句的间接度和选择度最大,而祈使句的间接度和选择度最小;不同句式所表达的转喻力度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