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经过祖先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把他们保留称至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无价之宝。而汉语俗语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数俗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语言色彩诙谐幽默。俗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产物。在俗语中包涵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汉语俗语的发展之路比较崎岖,在建国之前,俗语一直被认为是低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学事业的发展,俗语在文学界和语言学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引用俗语,而由于汉语俗语和俄语俗语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外国译者在翻译汉语俗语时有一定的翻译障碍。本文以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俄译本为素材,主要研究小说中汉语俗语的俄译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于汉语俗语翻译的研究概况,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对于汉语俗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俗语的英译方面,俄罗斯对于汉语俗语的俄译研究比较贫乏。在此之前国内对于中俄俗语翻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俄语俗语的汉译方面。目前国内语言学家对于汉语俗语的分类范畴还存在一些分歧,并没有得到统一。所以本文采取了汉语俗语的广义定义,将俗语分为: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等四大类。并系统的介绍了以上四类的定义以及区分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老舍以及赵树理小说俄译本中汉语俗语的译例分析,笔者归纳出译者在翻译汉语俗语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省略法、套译法、直译加意译法和文内加注法。俄文译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补偿翻译,力求译文与原文一致。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了译文读者的阅读障碍,但是不免在翻译中也会存在一些错误。 在俗语的翻译过程中,俗语的翻译错误主要表现在:误解原文、修辞不当、望文生译以及译文表达不当所导致的。而由于汉语俗语独特的隐喻性以及中俄两国人民对于意识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译者正确的翻译汉语俗语造成一定的翻译障碍。由于汉语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所以俗语的翻译应该采用功能对等原则,尽可能的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的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除此之外由于汉语俗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活动中,我们还应遵循语用经济原则。不仅能保持俗语固有的简洁性,还能避免过多的翻译补偿影响译文整体的间接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