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与自我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恋是个体与他人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接;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觉知;自尊是个体对自身所抱持的情感和做出的评价;自恋则是指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而排斥他人。本文采用测验法对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依恋与自我概念、自尊及自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目的旨在了解青少年学生的依恋、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恋的某些特定,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青少年的依恋对其它三者的预测作用.调查的结果发现:1.男女生的父母依恋总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在与母亲的感情联接上表现出孤立的倾向。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有年级上的波动,与同伴的依恋状况则平稳发展,符合中学生青春期寻求个体化的心理特点。2.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外貌、体能、数学等因子上显著低于男生;高二年级学生的诚实自我不升反降,低于高一年级。青少年的依恋质量和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母亲沟通可以预测青少年的外貌自我和言语自我;父亲疏离可以预测体能自我,父亲依恋对青少年总的自我概念的预测力大于母亲依恋对其的预测力。3.男女中学生的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他们的自尊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高。依恋关系的各个维度与自尊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看出,依恋质量中的疏离因子全部进入回归方程。青少年与母亲和同伴越疏离,自尊水平就会越低。4.性别对自恋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青少年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有年级差异,从初二到高一逐年升高,至高二时又有所下降。父亲依恋对自恋没有预测作用,母亲疏离对青少年的权威、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的影响十分明显,与母亲越亲近的青少年他们的权威、自我满足和优越的感觉就越强。母亲疏离和同伴疏离共同预测了新权威感和自我满足感。母亲疏离和同伴沟通共同预测了优越感。
其他文献
中国信息化发展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同时 ,在信息化发展进程、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等方面亦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给市场主体造成影响,而作为金融市
超级电容器又称电化学电容器,它具有寿命长、安全可靠、储能大等优点,是近十几年随着材料科学的突破而出现的新型储能元件。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紧缺,煤炭、石油等能源日趋枯
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价格管制改革则是其核心环节。电力行业具有显著的自然垄断特征,以电价规制改革为例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价格规制进行研究具有重
城市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是推进城市化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必须要完成的重大任务。应实施"有序拆迁-货币补偿-自主选房"的新模式,让棚户区居
目前,关于上海自贸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制度创新关系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基于上海自贸区现场独立调研获得的167份企业问卷实证研究发现,上海自贸区法治政府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工具的整合、映射、关联、重组成为知识组织的重要研究方向,叙词表词间关系的合并是知识组织工具整合的重要环节。通过试验和具体例证,讨论了叙词表词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相继出台了改革方案,
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致性和灵活性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提出了人力资源以差异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课程文件,体现的是课程本身的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良好运转的前提,更是课程改革的平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由于目前在我国课程标准建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