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变革的基础之一是对于学习的认识。人是如何学习的?一百多年以来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致力于揭示学习的本质并希望由此变革学校的学习与教育。尤其是1990年以来,西方学术界高度关注学习理论的研究,引发了学习理论革命性的变化,人的学习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涌现出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运用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推陈出新,分布式认知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式认知理论借鉴认知科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对认知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自然工作场景中认知现象的研究提出新的人类认知的图景。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并不是限定于个体中,相反,是分布于个体、其他人、人工制品以及环境之中;认知活动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认知环境等因素。分布式认知理论作为现代学习理论成为变革学习的又一理论基础与框架。因此,对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改变传统的教育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为五部分,包括导论、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育实践案例、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我国教育变革的意义。首先,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并阐明了研究问题、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简要梳理了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状况,使读者对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产生发展有简明的了解。第三章系统阐述了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并与其他相关学习理论做了分析比较。分布式认知理论把参与认知活动的全部因素组成的功能系统作为分析单元,注重个体、环境、表征媒体以及人工制品的交互作用。第四章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选取并分析了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育实践案例。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分布式认知理论对于我国教育变革的意义,分别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改进等层面重点分析分布式认知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