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前方牵引装置矫治骨性III类错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与VTO预测的头颅侧位X线片,评价其治疗效果与VTO预测方法的可信性,指导临床对于这类矫治器的选择与VTO预测方法的合理应用。 方法:选取46例骨性III类错患者,年龄8.6-12.8岁,平均10.9±1.3岁,男18例,女28例,颈椎成熟度均处于生长发育加速期或高峰期(Cvs1-Cvs3期),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活动垫式(A组)和固定带环式(B组)前方牵引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T1)、治疗后(T2)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并作出VTO预测治疗结果描记图(T3)。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后与VTO预测结果的头影测量变化值予以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并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评价两种前方牵引矫治器的治疗效果及VTO预测方法与真实治疗结果的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两组前方牵引后均产生显著的骨组织、牙齿和软组织变化。上颌骨前移位、下颌后下旋转;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以及上下唇突度的改变以获得较理想的面型。2、两组治疗前后Ptm-A、MP-SN、MP-FH、ANS-Me、UI-SN、LI-MP、软组织面型角和上唇突度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B组较A组产生的上颌前移以及上唇突度的改善更多,而出现的下颌后下旋转、面下高度的增加以及上下前牙的倾斜较少。3、B组骨组织的VTO预测与真实治疗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差异显著(P<0.05),预测显示更多的上颌前移与较少的下颌后旋;对于牙齿的预测,两组均显示较多的下切牙舌向倾斜;而软组织预测中,除鼻唇角外,其余指标均与真实治疗后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间前方牵引治疗后,除骨组织的VTO预测组间差异显著(P<0.05),牙齿和软组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两种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矫治骨性III类错患者均可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2、两组前方牵引矫治疗程无显著差异,但固定组较活动组产生了更多的骨效应和较小的牙效应,软组织侧貌改善也更显著。 3、VTO预测的前方牵引后硬组织变化中,固定组较活动组可信;在牙齿和软组织变化中,两组均有一定可信性,但对下切牙和鼻唇角的预测与实际结果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