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从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从贸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及贸易环境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仍处在成长基础较为脆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的局面。因此,需要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对中国外贸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涵盖了规模、结构、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以及外贸竞争力5个方面的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8年,外贸规模指标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反映我国外贸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外贸规模和发展速度;外贸结构指标在这期间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升中有降,处于波动之中;外贸综合效益指标有所下降,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表明我国外贸依赖性较强,抗风险能力低;外贸可持续发展指标上升趋势不明显,反映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务还很艰巨,环境和资源承载压力巨大;外贸竞争力指标有较小幅度提高,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直接制约外贸竞争力提升。从全国各区域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结果来看,东部地区规模、效益、竞争力指标等均高于中西部,但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效应指标较好,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发展最差,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外贸发展规模大,反映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量性增长为基础,全面推进外贸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加强人力资本积累,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开拓新兴市场,因地制宜加快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政府适时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贸易,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