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核心。中国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伦理倾向,其道德教育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思想的创造是其后中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德育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直至今天,对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影响。而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德育的开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也要求从历史上吸取优秀的德育文化资源加以借鉴。进一步研究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厘清儒家德育思想和更好地解决新的德育问题、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言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目前关于儒家德育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专门研究先秦儒家德育的著作并不是很多,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对先秦儒家德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该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这些方法与创意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不能凭空创造,都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论述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社会背景及理论基础。我国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经济的大发展和政治的大变革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德”的思想和“礼”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人性论思想的丰富,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论思想的极大发展,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逻辑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仁”为内核的德育内容论。“仁”首先是一种真挚的感情,孔子认为,这是成为“仁”人的基本要求。“礼”作为其表现形式,与“仁”的关系密不可分。“仁”者不仅要做到“忠恕”和“孝悌”,并且在义利关系上,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二是“圣贤”人格的德育目标论。儒家在德育目标上追求的是“圣贤”的理想人格,“圣贤”人格是儒家德育的最高目标,其现实目标是“君子”人格。三是“德礼为治”的德育功能论。儒家德育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介绍了孔、孟、荀的德政思想。四是“慎独”“力行”的方法论,主要有学思并重、身体力行、因材施教等方法。第四部分探讨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探讨了德育为先的思想带来的对现代德育地位的重新思考。论述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当代重塑德育为先地位的必要性。其次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儒家实践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启发,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实践。再次,强调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价值,论述了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热爱社会、以人为本,尤其要以学生为本。最后,探讨了儒家内外兼修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意义。德育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也离不开环境的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促进人的德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