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安慰、合作、助人等,并常常与“积极的社会行为”、“援助行为”、“利他行为”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亲社会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但有关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情源自于移情,只是移情除了可以引发同情之外,还可以引发自我关注、自我中心的情绪反应,即个人痛苦,而个人痛苦很难引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在与具有积极社会功能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上,同情更为明显。但是,以往对于同情的测量过多的集中在了对受伤者的明显的情绪线索的解读上,尤其是国内尚无对无情感线索的同情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受伤者无情绪线索的前提下,探讨同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研究的完成可以丰富儿童同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理论,同时可以对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对儿童社会性教育提供一些建议。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大连市随机抽取32名2-3岁儿童,并分为伤害组和中立组,每组各16人。首先进行同情情境实验,随后进行亲社会情境实验。最后对儿童同情与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关检验处理,并对伤害组和中立组进行差异检验处理。本研究结果表明:1.2-3岁儿童同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即同情总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呈显著相关,并且同情的表情模式水平与表情质量水平均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在受伤害者无情感线索的情况下,2-3岁儿童仍然能够对受伤害者产生同情,产生亲社会行为;2.伤害组与中立组在同情与亲社会行为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伤害组儿童在目睹受伤害的情境后,对受伤害者表现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伤害组和中立组在表情模式水平上差异显著,伤害组和中立组在表情质量水平上差异显著,伤害者和中立组在亲社会行为水平上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