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显示盆底脏器和结构,观察妊娠、阴道自然分娩和选择剖宫产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探讨盆底解剖结构的变化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患者。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220例,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其中对照组共计65例,均为未生育妇女者;病例组1共计72例,均为选择阴道自然分娩者;病例组2共计83例,均为选择剖宫产手术者。对于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对其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前盆底的正中矢状面图像进行观察;对于病例组1和病例组2的患者,于妊娠32-40周、分娩后6-8周、12-14周应用二维超声分别观察其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前盆底的正中矢状面。观察的项目包括:膀胱内口、膀胱颈距离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ladder neck-symphyseal distance, BS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距离(bladder neck descent distance, BND)、膀胱后壁与站立位垂直线的夹角(γ)等。对观察到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对照组应用三维超声观察其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的变化;对于病例组1和病例组2的患者,于妊娠32-40周、分娩后6-8周、12-14周应用三维超声分别观察其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的变化,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例组1和病例组2患者分娩后出现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为0(0%)例;病例组1、病例组2于分娩后6-8周SUI发生率分别为21(29.17%)例、5(6.02%)例;病例组1、病例组2分娩后12-14周SUI发生率分别为15(20.83%)例、3(3.61%)例,对病例组1和病例组2进行统计分析,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病例。静息状态下,对照组、病例组1、病例组2所测得的二维超声相关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所测的数据差别不大;最大Valsalva动作下,对照组、病例组1、病例组2所测得的BND及γ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1及病例组2的BND均高于对照组,γ低于对照组;病例组1和病例组2所测得的BND、 γ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1的BND均高于病例组2,γ于病例组2。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同组肛提肌裂孔所测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最大Valsalva动作下所得数据均高于静息状态;相同状态下,病例组1所测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及病例组2,病例组2所测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结论1.妊娠引起的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系,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的影响明显高于选择性剖宫产。2.盆底结构的超声影像可为早期诊断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