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使颈椎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且使之更加职业化、年轻化;颈部损伤在交通事故中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损伤形式。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因其具有即刻稳定、解除压迫、缓解症状、保持和撑开椎间隙高度、加速融合等优势,从而成为了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中普及的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器的移位、下沉、不融合等等的相关术后并发症也成为了人们注视的重点。想要避免这些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使用一种更加契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融合器成为了重中之重。基于人体颈椎椎体终板形状设计出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能够与颈椎椎体终板更加契合,应用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本文基于人体头颈部医学影像对颈椎形态进行了三维重建,根据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依据所测数据描计出椎间隙上位椎体终板形状曲线,并依此设计出与椎体终板契合度更高的颈椎椎间融合器。方法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所拍摄的100例颈椎CT样本,排除年龄过大(大于60岁)或过小(小于20岁)、有明显形态学异常(椎体缺失、先天畸形、因肿瘤等因素导致明显异常)样本,得到符合条件的48例样本。其中男性样本27例,平均年龄38.2岁;女性样本21例,平均年龄37.9岁。利用Mimics软件将所得CT图像进行三维还原,建立出全部颈椎骨的三维模型,随即测量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冠状径、矢状径及高度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依据所测量的数据描记出椎间隙上位椎体终板形状并进行融合器设计,并制作所设计出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模型。结果①C34,C45,C56,C67椎间隙矢状径分别为17.79±2.72mm,17.93±2.87mm,18.41±2.66mm,18.84±2.58mm,不同椎间隙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8),男女之间矢状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0),椎间隙的矢状径随着间隙的下移而逐渐增大。②C34,C45,C56,C67椎间隙冠状径分别为15.79±2.68mm,15.91±2.72mm,16.12±2.56mm,16.44±2.60mm。不同椎间隙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P=0.006),男女之间矢状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0),椎间隙的冠状径随着间隙的下移而逐渐增大。③C34,C45,C56,C67各间隙高度因间隙不同、男女性别的差异而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00),部位与间隙之间、性别与间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0),在同一间隙相邻测量位置之间相互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最大高度在H10位置出现。④根据测量所得数据设计出颈椎椎间融合器,制作出了颈椎椎间融合器三维模型。结论①根据人体颈椎CT影像样本建立了颈椎三维模型;②依据椎体终板形状曲线,融合器的上面曲线应是贴合其弧形曲面的弧形边缘;融合器下面也是一曲面,但可抽象成一平面;③术前3D打印可使融合器更符合个性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