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选择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bzh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全面融入到国际经贸体系,参与国际分工。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货物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不过,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在国际方面,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就进入到相对低迷的阶段,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经历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大幅下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缓慢,世界贸易总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低于3%。由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旧分工体系面临着重组,国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重新布局,以美国为首等西方发达国家则意图改变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形成区域贸易保护,这些都对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让中国和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持续获益,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同时在中国国内,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降低,资本价格的逐年升高,粗放型的经济扩张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探索新的贸易合作发展,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寻求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一项以全球为视野,以互利共赢为前提条件,以维护沿线国家发展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伟大工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今后对外合作提供了新思想、新方向,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协调产业发展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推进中外产能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梳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考虑到目前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全球化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等相关理论无法单独或完全解释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本文尝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探索国际产能合作规律,并对国际产能合作内涵给出理论解释。
  第二,梳理和总结国际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包括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论证国际产能合作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方向,确定出口比重指数(EMS)、相对出口优势指数(RCA)、出口增长优势指数(NXRCA)、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IMS)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选择,为国际产能合作实证分析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基于中国的视角,全面研究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货物贸易发展情况、FDI和ODI等方面的特点,发现中国无论在总量方面或是增量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则各项数据差异较大,中国有能力引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建设。
  第四,运用模型计算出中国和“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在10大类产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计算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在制造业产品部门无论是在比较优势方面,还是竞争优势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优势巨大,制造业竞争水平的提升才是推动中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源动力;中国制造业部门内部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成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新的领军部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优缺表现明显,优势产业部门大都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制成品部门发展较为滞后;西亚、南亚等地区产业转型趋向较为明显,独联体等地区产业转型停滞不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
  第五,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合作六大重点区域建设,即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梳理产业对接规划,找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利益交汇点,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全局性;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前提基础,而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较为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纽带;三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性较强,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四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将有效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其他文献
李觏所处的北宋时代,从社会形态上讲,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文化形态上讲,是一个文化上的“礼坏乐崩”的时代;从价值观上讲,是唯利是从,缺乏儒学现实主义价值观念指导的时代;从学术使命上讲,面临着用什么理论复兴儒学和抗击佛教的时代。  李觏生活的北宋是我国两汉以来,经六朝和隋唐之后,又一个文化思想高涨时期。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正值哲人辈出,一代豪士荟萃的时代。李觏也是当时我国文化
学位
160年前,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在伦敦问世,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在21世纪到来之际,重新研读了这本各种语言版本序言和注释以及正文几乎各占一半的小册子。应该怎样理解这一个“历史文件”的核心思想呢?在一个新的时代中,人们总是在否定过去的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教条化而不能给予新的理解。本文就是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以新
长期以来,探究股票市场的未来收益是否具有可预测性是金融领域的热点与核心主题之一。人们通过CAPM等模型来将股票收益率与若干股票自身的风险因素相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大量异象的出现,使人们对于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理论产生了质疑。Kahneman(2003)在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时,发现除了过度自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非理性特征——锚定效应。  本文主要采用时间
学位
201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一个年头,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迎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吸引外资对对外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增加,将显著促进非金融类外商投资的流动和存量的增加;从区域特征上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开发程度就越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学位
本文先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业纵向价值链各个环节以及横向产业融合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之后主要借助指标GVCPt_F、GVCPt_B以及NRCA对我国农业在亚太生产网络的地位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亚太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有一定上升但是仍然不高,出口农产品更多以最终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进一步对我国农业价值链地位不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存在着农业劳动力分配不均的现象,整体农业价值链呈现出农业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须实现从依靠劳动力数量转移到依靠劳动力质量上来。因此,厘清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回顾和梳理,剖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理清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构建动态面板模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不断袭扰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京津冀三地政府相继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论文以2012-2016年京津冀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产业梯度系数和各种特征污染物的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利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检验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通过双
学位
马克思认为货币必须祛魅,才能去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神秘性。因此,必须将货币概念放到资本社会化的前提中去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相对立,商品矛盾运动使得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货币分离出来,成为一般财富形式,其合乎目的的活动就是使自身增大,这就与处于流通中的货币总是价值的一定量相矛盾,货币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市场的建立自我解体并转化为资本,资本表现为自行增殖
学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逐渐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采取政策行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
学位
文章从近代产业兴起对金融需求变迁的视角,对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考察,探究传统金融机构在社会转型下的衰落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两大目的。一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中国金融机构的变迁过程,更好理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的内在规律。二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金融机构深度挑战的背景下,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对此本文主要分六部分就近代产业兴起后对山西票号的深刻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