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颗粒治疗硬膜下血肿的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手术治疗是其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费用高,术后复发率高,且有较多并发症存在,这造成SDH所引起的死亡率越来越高。目前西医治疗SDH的常用保守治疗药物为地塞米松、甘露醇、阿托伐他汀,但其药物适应症及副作用仍有不明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相对于较昂贵的手术治疗及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的费用较低,可以被患者普遍接受,且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SDH的临床研究,基本认为其发病机理为正气不足,血瘀水停所致,一般采取补益正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再根据不同的兼证进行加减,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治疗反馈。但对于中药促进SDH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对以往发现的关于SDH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其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炎症反应、血肿包膜血管生成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巨噬细胞的作用等有关,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研究目的:通过建立SDH大鼠模型、楔形钻头钻孔建立SDH形成前的颅脑损伤。对益母草颗粒治疗SDH血肿吸收的药物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进一步明确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促进SDH大鼠血肿吸收的作用。为益母草颗粒治疗SDH的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及药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无特定病原(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50只,雄性,8周龄,体重300 g左右。从中随机选择大鼠进行SDH模型建立,通过鼠立体定位仪在大鼠颅骨钻孔并于大鼠硬膜下腔隙注入自体尾静脉血从而建立SDH大鼠模型,造模后第二天对大鼠进行核磁观察以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共18只,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9)和益母草组(n=9)。从中随机选择大鼠进行颅骨钻孔但不注入自体血的处理,得到假手术组大鼠n=9。剩余大鼠标为正常组(n=9)。益母草组每日给予益母草颗粒灌胃23 g/kg/d,连续灌胃7天。其余三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2称量大鼠体重并进行大鼠NSS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造模前一天、造模后第1、3、5、7天对大鼠体重进行测量并记录。NSS神经功能评分的时间为造模前一天、造模当天、造模后第3、5、7天。3造模后第八天对益母草组及模型组大鼠进行益母草灌胃后的核磁观察,与灌胃前的核磁进行对比。4造模后第八天以质量分数为3%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对每组中5只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待其彻底麻醉后进行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对采取的大鼠外周血进行离心,分理出血清后进行ELISA检测,测定每组大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相关CC族趋化因子配体 2(CC chemokine ligand 2,CCL2)、CC 族趋化因子配体 3(CC chemokine ligand,CCL3)、CC族趋化因子配体5(CC chemokine ligand,CCL5)以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浓度,并比较各组的浓度差异。5对上述采血完成的益母草组和模型组大鼠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进行灌注固定鼠脑,剪取鼠脑,剥离皮层,带颅骨保留大鼠完整颅脑,4%多聚甲醛固定液浸泡48 h。对上述采血完成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大鼠直接取材鼠脑,无需灌注。对鼠脑进行脱钙包埋切片,以HE染色观察大鼠硬膜下腔隙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6选择每组3只大鼠颅脑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用IBA-1标记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F4/80标记巨噬细胞、CD163标记巨噬细胞M2(选择性激活)亚型,比较各组中巨噬细胞及M2亚型数目的不同。研究结果:1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体重不断下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在造模后第三天差异最明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第五天差异最明显(P<0.01),初步说明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是大鼠机体损伤的主要原因。益母草组大鼠在造模后体重略下降,随后不断升高,于造模后第五天体重已接近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组大鼠体重在造模后逐渐恢复正常,且在造模后第五天与模型组差异最明显(P<0.0001),初步说明益母草颗粒可以恢复硬膜下血肿给大鼠带来的部分创伤,逐渐恢复大鼠体重。2实验期间各组大鼠NSS行为学评分的变化在实验期间,模型组与益母草组大鼠的NSS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01)。模型组与益母草组大鼠NSS评分在造模当天达到最高,随后不断降低,且益母草组大鼠NSS评分下降较快,在造模第五天,与模型组相比降低最明显(P<0.0001)。初步说明益母草颗粒能促进SDH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3治疗前后大鼠硬膜下血肿体积的变化在灌胃治疗前后分别对模型组与益母草组大鼠进行头部核磁观察。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组大鼠经益母草颗粒灌胃治疗7天后,硬膜下血肿体积缩小明显。进一步明确了益母草颗粒能促进硬膜下血肿的吸收。4各组大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假手术组大鼠外周血清中巨噬细胞趋化因子CCL2较正常组高(P<0.05),提示颅脑创伤能引发外周血炎症反应并募集巨噬细胞对炎症反应异物的清除;其余各组间大鼠外周血趋化因子(CCL2、CCL3、CCL5、IL-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步说明硬膜下血肿不能造成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及巨噬细胞的改变;根据以往研究炎症反应主要发生在硬膜下血肿液局部,假设巨噬细胞的作用可能发生在血肿液局部。5各组大鼠HE病理染色炎性细胞浸润情况HE染色结果显示益母草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明显改善。6各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巨噬细胞及其分型的不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BA-1、F4/80、CD163标记的巨噬细胞及其M2亚型的数目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中基本相同。IBA-1标记的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数目在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中差异明显(P<0.001);模型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的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益母草组(P<0.01)。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在模型组大鼠的硬膜下腔周围组织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而模型组与益母草组之间的巨噬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差异。CD163所标记的巨噬细胞M2亚型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表明硬膜下血肿的产生能够募集巨噬细胞迁移至硬膜下腔隙进行炎症反应异物的清除以减轻血肿,进一步验证了结果4中的假设。研究结论:1益母草颗粒能缓解硬膜下血肿带给大鼠的创伤,降低其NSS神经功能评分,帮助恢复大鼠体重。2益母草颗粒可以促进SDH大鼠血肿的吸收,改善大鼠血肿周围炎性细胞的浸润。3硬膜下血肿的形成不能影响外周血炎症因子的改变。4硬膜下血肿的形成能够募集巨噬细胞迁移,从而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抑制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迁移、滑膜细胞炎性增殖的作用机制,阐明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相对客观的微观病理基础,为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实验依据。方法Transwell建立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细胞与SD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益气活血解毒方作为干预措施,IL-1β诱导细胞成炎性损伤模型,IL-1β抑制
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不同致病因素损伤心脏功能及结构,导致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及心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疾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尤为重要,而抑制RAAS的过度激活能
学位
文章在梳理QC活动相关理论及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要求,借鉴“项目群”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构建了“战略分析—课题储备—课题遴选—过程管控—提炼申报—成果发布—推广应用”的QC成果全过程培育机制,助力电网企业高效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以进行性记忆能力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虽然对AD的研究已超过百年,但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经典的Aβ毒性假说也受到了挑战。针对Aβ产生、清除或Aβ抗体开发的药物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理解和研究Aβ毒性信号转导。近年研究发现,Aβ毒性信号传递的下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颈椎手术是治疗保守无效颈椎病的常见方式,临床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临床难题,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尚无统一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深入研究,颈椎矢状位参数对颈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传统医学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常强调“筋骨并重”,颈椎前路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针
学位
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既往发表文献中中医外治方药治疗糖尿病足(DF)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2)通过中国网络药理学研究所挖掘出的高频药物治疗DF的潜在分子机理。(3)总结归纳导师经验,从“五体辨证”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证治。方法:第一部分:检索中国知网,构建中医外治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药类频次频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数据,运用TCMSP检索高频药对化合物及
学位
目的和意义: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以皮损多形态、对称分布、瘙痒明显等为主要特征,其病情反复、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湿疹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组胺药物等。其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且有远期疗效不佳、停药易反复、不良反应多等不足。而中医药治疗湿疹更注重整体观与个体化、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相较于西医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本研究选取湿疹患者106例,分别予
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疾病,在AS病变过程中,斑块不稳定性增加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的中心环节。AS形成早期血液中单核细胞穿过损伤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进入血管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Mφ过量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
学位
目的:1通过中风发生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与中风始发态病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分析不同的发病前病情变化对中风始发态病情及90天预后的影响;2根据不同中风始发态病情程度及预后程度发病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探索对病情及预后具有严重影响的病情变化的证候特点,锁定高危人群,以此达到重点观测、重点防治及分层防治的目的。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来源于北京中医药的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
学位
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双肓、对照临床研究,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四科经验方水肿Ⅱ号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C3 Ep Ad Pr)脾虚湿瘀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为C3 Ep Ad Pr)脾虚湿瘀证患者90例,遵循双盲原则,按照1: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