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文章从句法、语义等角度,运用静态与动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V+于”结构的总体概括,该结构中各成分的考察以及“V+于+NP”整体意义的考察。第一部分为引言,罗列了孟琮的《汉语动词用法辞典》中能与“于”搭配的所有的词,并且交待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介绍。第三部分具体研究了在古代汉语中“于”的功能。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介引非常丰富的词,主要介引处所、对象、时间以及范围,这一部分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引介处所又可以具体分为出发点、所在点和终点三类。引介对象比较复杂,这一章重点进行描述,具体细分为引进关涉者、受惠者、说话对象、交与对象、针对者、所为对象、施事、恳求对象、受事以及比较对象,有些功能已经逐渐消失了,例如:“于”引进交与者、引进说话对象等。第四部分是对现汉中“V+于”结构进行研究。这一部分首先从单音节出发,阐述了“V单+于”结构逐步词汇化的成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进行阐释。内因主要从语音系统要求韵律和谐—韵律化的结果和语法系统的影响来谈的。V为双音节时的“于”,通过与现代汉语中“V双+于”结构的转换,来证实“于”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动词的后缀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并且简洁地介绍了现代汉语中“于”的作用。第五部分主要对“V+于+NP”结构中的动词及其宾语进行考察。首先从意义出发考察了动词,主要有一些述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态度动词、结果动词、言语动词、影响类动词、异同类关系动词、给予类动词、取得义动词、变化动词、服务类动词、遭受类动词,还有一类动词比较特殊,其后只能跟方位词组,可以分为上/前/外动词,下/后/里动词。其次又从语法出发考察了能进入“V于”结构的动词。当V为单音节时,V可以是能带宾语的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也可以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不可带宾语的动词,在“于”的帮助下,可以带宾语,伴随着“于”的虚化,宾语变成了“V于”的宾语。当V为双音节时,V可以是单纯词,也可以是联合式、动宾式、偏正式、补充式、主谓式的合成词。第六部分是关于“V+于+NP”整体结构的考察。首先探讨了“V+于+NP”几种特殊的类型,可分为把字句、将字句、被字句、还有表比较的“于”字句。其次是对“V+于+NP”整体意义的考察,可以表示某动作行为发生、持续、完成的处所;某结果是由某原因造成的;某人、某物、某方法存在或发生于某物或某地之上/之前/之外/之下/之后/之里等;某动作行为发生、经历、完成的时间;某人或某物对于某事物的看法或产生的影响。第七部分是结束语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重点内容和还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