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高校的期望越来越高,高校的发展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变革,也越来越依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经费筹措的困难问题。本文基于市场化这一制度变迁的背景,对我国高校的筹资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导致高校筹资制度安排诱致性变迁的直接原因。在一个不断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中,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品的提供方,通过满足社会需求而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并获得必要的办学资金。高校的办学筹资渠道既有来自市场的,也有来自非市场的即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普遍扩张后,各国公共财政对高校的资助纷纷出现拮据状况。世界各国学者们对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资助体系与拓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渠道,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领域的研究,寻找弥补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渠道与方法。过去,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宏观研究。筹资方式与筹资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处于被误解和错误定义的阶段。本文则是以高校作为筹资主体而进行一系列研究的。本文所探讨的高校筹资问题紧紧围绕三个筹资要素即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和社会制度环境而展开分析。全文的核心观点是:随着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尽管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竞争机制、效益观念、考虑消费者(包括学生、用人单位等)的愿望和需求等市场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体现得愈益明显。社会制度的变迁为我国高校建立多元化、竞争性、需求主导型的筹资机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我国高校已具备主动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与方法的条件,从而能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筹资管理模式。每一种筹资渠道和方式都会有它的理论基础。本文所论述的各种理论有的促进了政府转变社会经济管理模式,为高校筹资提供了制度与法律保障;有的深化了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有的提高了不同市场主体投资或支持高等教育的认识水平,拓宽了高校的筹资渠道;有的为高校提供了开拓筹资渠道、创新筹资机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来讲,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仍未将筹资战略与策略作为努力推动高校发展的有效手段,致使筹资的主动性不强,没有与自身事业发展规划挂钩,有一定的随意性。面对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严峻形势,任何传统的思维与方法都已经无法应对。如果政府对高校筹资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置若罔闻,最终将导致更大的问题与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但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加大财力投入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创新,即在完善政府拨款机制和学费确定制度等基础上,强调开拓高等教育筹款新机制,如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公开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开征“人才使用税”、“毕业生使用税”等不断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资金总量的供给。另外,政府要通过对民办高校适当给予财政资助,优化民办高校筹资的制度环境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第三,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有关高校筹资法律法规的完善,营造有利于高校筹资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使高校筹资在健全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中能够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筹措到办学所需的经费,化解目前高校的财政困难。本文提出了我国高校面对三类主要筹资渠道的筹资方式优化组合思路,即面向政府资金渠道对专项拨款、竞争性拨款加强争取,对定额拨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面向教育消费者的资金渠道要采取差异化收费策略;对面向市场的资金渠道要大胆地进行创新和尝试,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办学,加大募捐力度,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强调要建立与高校发展目标相配套的筹资战略管理模式,并对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筹资模式和筹资突破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及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的筹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在四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构建高校筹资的理论基础;二是对中国高校的筹资现状进行了分层次的研究,三是强调分析了高校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与政府责任的整体性分析。四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前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把高校筹资置于当前经济社会的背景下给予分析与解释,使研究成果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