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跨轨道连续刚构桥钢混结合段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连续刚构桥具有施工方便、行车平顺、抗扭和抗弯刚度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采用。为达到更大的跨越能力,采用了钢混结合梁的方式,然而,钢混结合段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一些难点,如构造复杂、内部受力情况不明确、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间传力机理不明确等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钢混结合段的构造特点、受力情况、传力机理开展研究。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世界上最大跨轨道连续刚构大桥——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嘉华嘉陵江轨道专用桥,开展了钢混结合段合理构造、整体受力状态、局部传力机理和力学行为影响因素等理论和应用研究,验证了结合段内部钢构件与混凝土之间连接构造的合理性,明晰了结合段中钢构件和核心混凝土的受力情况,揭示了结合段中两种材料的内力分配原则和传力机理,最终形成了针对连续刚构桥钢混结合段力学行为的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总结钢混结合段构造形式和连接件基本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对钢混结合段后承压板构造形式的传力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表明,在外荷载作用下,主梁内力经过钢箱梁过渡段,钢混结合段内力主要由顶、底板和承压板承担,再经焊钉连接件、开孔板连接件和预应力钢筋将内力传递给格室混凝土,最终传递给混凝土箱梁,完成内力传递工作。通过分析,为后续应力分布、传力比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为了更好的反映钢混结合段细部构件的应力状态和应力传递效果,通过对钢混结合段控制截面最不利荷载工况的提取,并利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建立了钢混结合段局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承压板的Von-Mises应力值最大,为179.34MPa,顶板的顺桥向正应力值则最大,为47.21MPa,其余钢构件皆处于钢材的屈服强度内,混凝土除与钢结构交界处部分区域可通过增设钢筋网来提高其抗拉强度外,其余绝大多数部分均满足应力验算强度。对于应力传递效果的研究分为横向应力分布和竖向应力分布,经过有限元分析表明,横向应力分布除钢混交界处应力波动较大外,其余截面应力分布均匀,传递效果良好,各截面的竖向顺桥向正应力分布在竖向均呈线性变化,揭示了结合段良好的变形能力,满足平截面假定。
  3.为了揭示钢混结合段整体和细部构件的传力比例和内力分配原则,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钢混结合段从整体和细部构件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对整体结构分析后,300mm截面中混凝土弯矩占比39%,钢结构则为61%,随着远离承压板,混凝土承担全部弯矩;对细部构件分析后,300mm截面处的腹板弯矩占比最大为26%。各板件由于逐渐远离承压板,其弯矩占比逐渐趋向于0。
  4.为了分析各类外界影响因素对结合段传力比例和内力分配原则的影响,从自身构造、施工工艺和活载的施加三方面考虑了结合段长度、预应力损失量和列车轴重的变化这三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m长结合段相较2.0m和2.5m的传力效果最好,波动最小;随着预应力损失量和列车轴重的增大,弯矩都将由顶板和腹板向剪力板和底板传递。为了提高今后类似桥梁的传力效果和优化结构的力学行为,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选取合适的结合段长度、改进施工工艺来控制好预应力损失和考虑足够列车轴重的富余量。
  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采用混合梁的轨道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高低塔斜拉桥通常是由于通航及地形等边界条件的限制而采用的适应性桥型方案。当斜拉桥采用墩、塔、梁刚结构造时,形成固结体系斜拉桥,有利于悬臂施工的优势,但在地震动作用下,该桥型上部结构水平力直接传递至下塔柱使其弯、剪受力,因此需注重抗震设计,加强构造措施。故本文以重庆水土嘉陵江大桥为工程依托,针对其在不同影响参数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针对高低塔斜拉桥具有非对称性
地铁具有运量大、便捷、污染少的特点,并且运营过程中准时快速,因此逐渐成为政府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城市地铁施工过程中,地铁车站往往具有断面大,浅埋,施工难度大,施工力学性能复杂,施工周期长的特点。本文以重庆地铁9号线五里店地铁车站为依托工程,总结了地铁车站常用工法的特点,并结合设计采用的双侧壁导坑法,分析设计参数对施工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双侧壁导坑法快速施工工法,并对其施工参数
学位
在城市现代化公路桥梁的建设项目中,出现了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这一新兴桥型。其主要思路是对箱梁根部腹板进行挖空,使上弦主梁趋于梁结构受力,下弦主梁趋于拱结构受力。该桥型形式美观,结构轻盈,有望克服常规连续刚构桥的下挠和开裂问题,增强桥梁的跨越能力。故本文以重庆礼嘉大桥为依托背景工程,针对梁拱组合刚构桥结构设计和受力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参数的研究:  (1)依托背景工程,利用Midas/Ci
随着交通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桥梁是为了跨越铁路、高速路和城市道路而修建,而顶推施工法正好具备不影响桥下通行、受场地限制影响小等优点,所以顶推施工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大多数学者对于桥梁顶推施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小跨径的等截面梁桥中,对大跨径变截面梁桥的顶推研究较少。近几年,顶推施工也逐渐出现在大跨径变截面梁桥的修建中,针对目前该类桥梁顶推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临时墩水平推力较
大量的研究表明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都有较大影响,因此不可忽略其影响,但不同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差异有多大、采用一些简化的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会引起多大的计算误差等一些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还需要注意的是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对全桥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更对桩本身的地震响应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比较不同桩土相互作用模型计算
钢绞线作为核心受力构件大量运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如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斜拉桥拉索、拱桥吊杆等.一方面,长期服役状态下锚固钢绞线发生蠕变、松弛致使钢绞线应力水平严重退化.另一方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的温升温降、收缩徐变均会导致预应力发生变化.长期运营后预应力钢绞线一定程度上遭受腐蚀、荷载冲击,剩余拉力下降,致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跨中下挠过大、梁身开裂,严重时威胁桥梁安全,结构耐久性、安全性和承载能力严重
中央索面PC斜拉桥以其优美的造型、良好的受力性能、宽阔的行车视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青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交通量不断增加,产生偏载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桥梁截面越宽,在偏载作用下结构所承受的扭矩就会越大,而中央索面形式布置的斜拉索几乎不能提供有效的抗扭刚度,若主梁抗扭能力不足,则会对施工和运营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桥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托一座典型的中央索面PC
学位
钢筋混凝土桥梁在世界各地的公路、铁路工程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桥梁使用时间的累积,经济快速增长,交通量逐年提升,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很多桥梁在未达到使用年限就产生影响正常使用的结构损伤,其中不乏因疲劳导致的。通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大都认可桥梁结构永久荷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变化幅度较小,且在桥梁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对永久荷载作用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而车辆荷载是一种可变荷载,具有
工字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应用混凝土和钢材两种材料,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特性与钢材的抗拉优势。但简化横梁构造的组合梁抗弯惯性矩与传统组合桥梁相比偏小,荷载分配作用需进一步明确;横联采用实腹式构造,惯性矩比传统的构造小,对其布置方法和横向稳定的贡献需进一步研究;为简化结构,取消了纵向联结系,风荷载作用下受力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明确。依据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搜集了国内外近些
高强度聚乙烯(HighDensityPolyethylene,简称HDPE)外护套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指标及耐环境性能指标被广泛的应用于斜拉桥拉索结构的索体防护,现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斜拉桥拉索结构的主要防护形式。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拉索HDPE护套由于在原材料选择、制作、运输、安装、运营、养护管理等阶段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极易造成HDPE护套材料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的发生改变,造成HDP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