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女孩》(节选)翻译报告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普·贾伦撰写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传记文学不仅能描述历史还能传播文化,是再现人物生平事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作者和译者具备的文学艺术修养,审美价值和所处的特定生活皆有不同,译者在翻译传记文学时应充分发挥其认知处理能力,关注翻译作品的纪实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使译文读者不仅获取文本信息,还能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审美体会。认知整合理论关注的是文本的意义的建构和信息的整合,它打破了传统传记文学翻译局限于文本转换的局面,引进文化、修辞等需要译者头脑进行认知处理的非文本因素,强调整合空间的组合,完善和扩展的过程。基于《实验室女孩》的翻译实践,本文结合认知整合理论,分析了传记文学的翻译策略及其认知整合机制。以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为核心机制,同翻译涉及的源语空间、译语空间、译者空间和译文空间等恰好形成相对应的关系。采用单域型整合和双域型整合两种模式,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和整合机制。在单域型整合模式下,根据源语空间和译语空间中元素的对应情况,翻译策略主要有异化和归化,在双域型整合模式下,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且在合成空间内都各自发挥作用。此时,译者需要兼顾到语言和语义,既保留并传递语言形式,又要将触发的认知联想加工、整合为外化的语言,即翻译中常说的“异化”与“归化”通过翻译实践研究发现,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结构及其文化心理模式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本身文化心理模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在类属空间进行整合的结果。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具有动态操作性,也能更好地解释翻译的创造性和译文的多样性。笔者和搭档翻译了《实验室女孩》,以期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深化翻译研究,并为对《实验室女孩》这本书和传记文学翻译研究感兴趣者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 根据竹筒不同形状,运用多种材料大胆地在竹筒上进行创意装饰。  2 体验竹筒创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材料工具:颜料、毛笔、瓶盖、纽扣、吸管、毛线、塑料袋、竹筒、双面胶、剪刀等。  2 范例:花竹筒。  活动过程:  1 认识竹筒,简单介绍班里用竹子做成的生活用品,如:竹垫子、竹篮子、竹盘子等。让孩子了解竹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  2 谈话导题。“老师想用这些竹筒来打扮
乌克兰的农民用粘土捏制各种鸟兽或妇人、奶娘、骑士人物,还有吹得响的彩泥(陶)哨子玩具。  当地制作狮子、羊、马、骆驼、鸟等彩泥(陶)哨子玩具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彩绘玩具,用红色或蓝色横条线彩绘;另一种是没有彩绘的玩具,保留烧制过的泥土本色,但有浮雕装饰。  在乌克兰,制作玩具主要是妇女的活计。女工匠们运用天然颜料和当地产的红、黄、白粘土制作哨子玩具,然后用阿尼林染料染色并开始涂各种颜色的釉。 
网球技术的发展趋向于精细、全面化,在激烈的对抗中,网球运动员需要频繁地转换进攻与防守,导致了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来回快速移动完成击球,同时需要保持身体稳定以确保击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