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分析血浆活化蛋白C(APC)活性与DVT患者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0名DVT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APC活性。结果(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DVT患者110例,其中原发性DVT患者39名,继发性DVT患者71名,DVT患者A 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4.6%、33.6%和1.8%。380名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8.2%和11.8%,未发现GG基因型。DVT患者的突变基因型(AG+GG)频率为35.4%(OR为4.089,95%CI为2.538~6.588),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18.6%(OR为3.639,95%CI为2.364~5.6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和5.9%,P=0.0001,P=0.0001);(2)经统计学分析,DVT组EPCR A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血浆APC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基因型的血浆APC活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9,P=0.0005)。携带EPCR突变基因型(AG和GG)的DVT患者其APC活性低于正常EPCR基因型(AA)的DVT患者,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统计学分析,继发性DVT患者的突变基因型(AG+GG)小于原发性DVT患者(35.2% vs35.9%),而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高于原发性DVT患者(19.0% vs17.9%),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EPCR不同基因型的继发性DVT患者血浆APC活性均高于原发性DVT患者,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DVT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有关;(2)湖北地区汉族人群DVT患者的血浆APC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间接说明DVT患者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高水平sEPCR可能与血栓形成的高风险有关;(3)EPCR A6936G变异可能不是独立于目前已知的高危因素(如外伤、血液粘度增加等)的导致DVT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的相关性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分析血浆活化蛋白C(APC)活性与脑梗塞患者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80名脑梗塞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APC活性。结果(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患者380例,其中男208例,女172例,脑梗塞患者A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7.1%、22.1%和0.8%。而380名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8.2%和11.8%,未发现GG基因型。脑梗塞患者中,突变基因型(AG+GG)频率为22.9%(OR为2.210,95%CI为1.502~3.253),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11.8%,(OR为2.134,95%CI为1.480~3.0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和5.9%,P=0.002,P=0.003);(2)经统计学分析,脑梗塞组EPCR A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血浆APC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基因型的血浆APC活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6,P=0.0005),携带EPCR突变基因型(AG和GG)的脑梗塞患者其APC活性低于正常EPCR基因型(AA)的脑梗塞患者,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统计学分析,脑梗塞组内,男性患者的EPCR突变基因型(AG+GG)和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32.2% vs11.6%,16.6% vs5.5%,P=0.001和P=0.001);携带不同EPCR基因型的男性脑梗塞患者血浆APC活性均低于女性脑梗塞患者,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有关;(2)湖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患者的血浆APC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间接说明脑梗塞患者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高水平sEPCR可能与血栓形成的高风险有关;(3)EPCR A6936G变异在湖北地区汉族脑梗塞人群中呈性别相关性分布。第三部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血浆活化蛋白C(APC)活性与冠心病患者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00名冠心病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APC活性。结果(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300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7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28例,冠心病患者A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3.3%、26.0%和0.7%。380名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8.2%和11.8%,未发现GG基因型。冠心病患者突变基因型(AG+GG)频率为26.7%(OR为2.707,95%CI为1.826~4.014),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13.7%(OR为2.515,95%CI为1.736~3.6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和5.9%,P=0.001,P=0.001);(2)经统计学分析,冠心病组EPCR A6936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血浆APC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基因型的血浆APC活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7,P=0.0005),携带EPCR突变基因型(AG和GG)的冠心病患者其APC活性低于正常EPCR基因型(AA)的冠心病患者,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统计学分析,冠心病组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的EPCR 6936A>G突变基因型(AG+GG)和等位基因(G)频率均小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26.2% vs27.3%,13.4% vs14.1%),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血浆APC活性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的血浆AP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间接说明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高水平sEPCR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有关;(3)EPCR A6936G变异可能不是独立于高血压的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