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用于高速列车的新一代高性能。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制备和摩擦学特性等应用基础问题。全文分九章分别阐述了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的应用背景、Ti3SiC2系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高性能Ti3SiC2系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析方法、载流/非载流条件下高速滑动摩擦、磨损特性、摩擦氧化与氧化物薄膜的生成条件、自润滑机制及影响因素、摩擦过程的稳定性、力-电-热多场耦合与交互作用,以及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用于高速列车的新一代高性能。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制备和摩擦学特性等应用基础问题。全文分九章分别阐述了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的应用背景、Ti3SiC2系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高性能Ti3SiC2系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析方法、载流/非载流条件下高速滑动摩擦、磨损特性、摩擦氧化与氧化物薄膜的生成条件、自润滑机制及影响因素、摩擦过程的稳定性、力-电-热多场耦合与交互作用,以及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的研制。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
1.高纯度Ti3SiC2系陶瓷粉体原料的大批量合成技术取得突破,获得了纯度高达97vol.%以上的Ti3SiC2和Ti3AlC2粉体材料,解决了制造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所需原料的来源。
2.研制成功高性能的Cu/Ti3AlC2和Al/Ti3SiC2等新型复合材料,为Ti3SiC2系陶瓷材料在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的应用奠定了材料科学基础。
3.揭示了Ti3SiC2系陶瓷材料和Cu/Ti3AlC2和Al/Ti3SiC2等新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特性及相关机理,为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的研制提供了原始数据和相关科学依据。
4.研制成功高性能的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材料;用其制造的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已通过产品检验和装车运用考核。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①以Al(或Sn)作为Ti3SiC2(或Ti3AlC2)的合成反应助剂,可有效地抑制合成产物中TiC等杂质相的生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常压高温煅烧方法可大批量合成用于Ti3SiC2(或Ti3SiC2)粉体材料制备的一次合成产物。
②Ti3AlC2块体材料具有良好的高速滑动摩擦特性;在60m/s滑动速度下,其对低碳钢的摩擦系数为0.1左右,磨损率不超过2.5x10-6mm3/N.m。Ti3SiC2块体材料具有类似的滑动摩擦特性,但高速下的承载能力不足;在60m/s滑动速度下,当法向压强超过大约0.2 MPa时,出现“临界”失稳行为。
③TiC杂质相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其颗粒对摩擦面的咬合作用导致摩擦系数增大,其颗粒的剥落导致磨损率增大,因此用于制作受电弓滑板的Ti3SiC2系原料必须有足够高的纯度。
④Ti3AlC2和Ti3SiC2所表现的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归因于其磨损面上形成的具有自润滑作用的摩擦氧化物薄膜的形成;该薄膜由非晶态的混合氧化物组成,其厚度约0.5~1μm,熔融温度约为200~300℃。该薄膜的形成与滑动速度有关,在低于5m/s的滑动速度下难以形成。
⑤Cu/Ti3AlC2复合材料具有超过1200 MPa的抗弯强度和良好的导电性,同时具有良好的高速滑动摩擦特性:在60m/s滑动速度下,典型Cu/Ti3AlC2材料的摩擦系数约为0.13~0.15,磨损率小于3.61×10-6mm3/N.m。Al/Ti3SiC2复合材料也具有良好的摩擦学特性。
⑥在载流的条件下,主要由于两摩擦面之间产生的微电弧烧蚀作用,所有实验材料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磨损率增大和摩擦系数增大;Cu/Ti3AlC2材料对铜合金配对材料表现出最好的载流摩擦特性,归因子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对微电弧的抑制作用。
⑦研制的Ti3SiC2系受电弓滑板,其磨损率仅为目前高速列车使用的碳系滑板的20~30%,且接触网线磨损率降低60~80%,其导电性、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等主要技术指标也比碳系滑板材料显著改善,有效地解决了碳系滑板磨耗快、易破碎、对接触网线损伤大的技术难题,开辟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技术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散、油水关系复杂。随着我国油田的“老龄化”,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时,必须弄清油田开发期的油藏动态变化,尤其是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本研究针对油田水淹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秦皇岛M油田为研究对象,以水淹层测井解释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研究目的,根据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格局及油田深度开发阶段的主要任
本文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研究对象,从成藏条件分析入手,深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识,以期通过转变研究思路、构建成藏模式、创新地质认识、探索斜坡带弱构造区勘探研究方法,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含油区,指导油气勘探取得新发现。摘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核心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立项背景与项目意义 斜坡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和勘探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各油田都对其投入新的工作、开展新的研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 在油气勘探工作中,地球物理勘探已经逐步发展为油气勘探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知的地下构造,岩性,地层以及断层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性价比。相对来说,
商三区位于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南部,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商帚状断裂体系。随着钻井资料、测试资料的增加,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砂体平面上变化大,油砂体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不清,从而造成了采收率低下,注水见效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因此,开展地质再认识和储层综合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对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进行小层对比,可以清楚地认识地下砂体、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及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沉
中原文南油田文95块位于东濮凹陷文南构造南部,为一由西部的文西Ⅲ断层和东部的文东断层所夹持的地垒断块。经过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为提高石油采收率,保持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 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拗陷的南部,自2000年发现西曹固潜山油藏以来,研究区内十年来未发现较大规模储量,导致勘探主攻方向和区带不明确,本文是主要针对该区域变质岩型潜山进行的首次专题研究,结合近年来变质岩潜山油藏勘探的比较成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全面独特的视角认识和重新总结束鹿凹陷变质岩潜山油气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 本文通过综合利用测井、地震、钻井以及化验分析等资料,研究变质岩潜山的储层特征,重点对束鹿
水力压裂微震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在低渗透率储层压裂、油藏驱动和水驱前缘等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新技术。该项技术是通过在邻井中布置多级三分量检波器排列,然后再监测接收相对应的压裂井目的层段在压裂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波即微震事件,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演定位求取微震震源位置等参数,从而描述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生长的几何形状及空间分布,它能实时提供压裂施工产生裂缝的长度、高度、宽度及方位角,利用这些信息能优化
四川盆地含气层系众多,天然气资源丰富。2000年后,中国石化也对川东北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行重新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具有下寒武统、上奥陶一下志留统、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四套优质烃源岩,油气资源基础雄厚:自下而上发育有石炭系黄龙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等优质储层,同时,上三叠有较厚的嘉陵江组优质膏盐岩盖层,发育构造及构造一岩性复合圈闭,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为大规模的天然气富
本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和方法,汲取前人有关苏里格气田盒8、山1段研究最新成果,通过钻井岩心及野外剖面观察、样品分析、测井解释等手段,以“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砂体展布—储层预测”为主线,系统的对苏里格西区苏48区块盒8、山1段储层砂体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几点成果与认识:苏48区块地层构造相对简单,有两个标志层能够精确的将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划分出来。分别
孙虎-武强地区位于冀中拗陷饶阳凹陷南部,是华北油田饶阳凹陷勘探程度较低、长期未获突破的地区。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工作,认为该区未能成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构造运动激烈,对油气保存条件不利;第二,油源条件差,东部的虎东洼槽沙四-孔店组地层不能生油,南部的虎北洼槽生油条件差,西部的杨武寨东洼槽生成的油气主要向杨武寨地区运移;第三,资料品质差,为研究工作带来困难。因此,该区属贫油区,勘探潜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