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自我的探索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个体分身乏术,便不可像其他物品一样可端拿手中,或置放桌上,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对其观摩研讨。“我”的存在是一个有着神秘吸引力的话题,如何来定义“我”,从镜子的映像中?从他人的评价中?还是从自我的反省中?“我”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分离出来的?孕育“我”的最初发源地在哪里?“我”是一个自然人也好,是一个社会人也好,终究是置身于不同的群体中,而家庭是“我”有生命以来融入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在与这个群体中他人的交互活动中,“我”获得了关于自身的认知和概念,并由此获得了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活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关于自我的探索对自我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本科大一至大三共计400名学生为被试,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这一人格的成分的形成,讨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早年的亲子依恋水平、与不同水平的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整体差异不明显。2.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因其不同水平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呈现显著差异,高质量亲子依恋关系的被试在积极自我概念上得分较高。低质量亲子依恋关系的被试自我概念更消极。3.不同家庭功能发挥水平影响其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家庭功能发挥结果良好的被试在亲子依恋的沟通和信任维度上得分较高,而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较低。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不良的被试在亲子依恋沟通和信任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而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中等的被试其在各项上的得分介于两者之间。4.不同家庭功能发挥结果影响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水平,高分组被试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低分组被试具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家庭功能中的现实适应维度与亲密度维度以及亲子依恋变量的信任因子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