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实践的思维方式。透过实践的维度,马克思将自然规定为感性的,人化的自然;将历史视为劳动生产的创生和展现。实践视野的生长促使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维度下的人的劳动本质蕴含着人存在的一切现象学特征。实践的维度将人从抽象的深渊拉回到的现实空间,将劳动规定为人存在的根源和展现的基础。人的劳动本质的展现意味着人的普遍性和丰富性的增长,它表现为自由的实现、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提高。劳动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实现自由的能力。通过劳动克服自然必然性对人的限制实现着消极的自由;积极的自由存在于人类扬弃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的能力的限制的过程之中。同时,劳动是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语言的产生,感觉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劳动实践不能孤立地进行,它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条件。劳动既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也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源。所以,劳动实践成为自由、意识和社会性的历史依据和根源。因此,人的存在就成为积极的,生成性的历史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历史特征: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劳动的关系决定了人被异化的历史事实。异化产生的根源存在于劳动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克服资本—劳动的关系才能扬弃异化的事实。人的劳动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是相互联系的。劳动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限制劳动的发展。同时实践维度下的人的劳动本质蕴含着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可能。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在实践的维度下,马克思找到了人存在的深层规定,将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实践是马克思扬弃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