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开展锦州湾海域的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重金属的监测,并选取菲律宾蛤仔为材料,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重金属对体外暴露的菲律宾蛤仔鳃细胞的遗传损伤,对该海域三大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变化规律、重金属的遗传毒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海域水体中4种溶解态重金属的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一些工厂和排污口附近海域。锦州湾重金属污染因子是Cd和Zn,其次是Pb。污染程度为Cd>Zn>Pb>Cu。锦州湾海区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毗邻的连山湾与小凌河口。(2)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在小凌河口海区由近岸向远岸升高,连山湾则反之;锦州湾海区Cu与Pb分布无规律,Zn含量呈现随着远离污染源而升高的趋势,Cd相反。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由近岸向海升高。调查海域和潮间带沉积物4种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依次为Cd>Cu>Pb>Zn和Cd>Pb>Cu>Z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77.83)处于轻微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依次为锦州湾>小凌河口>连山湾。锦州湾潮间带潜在的生态危害极强(RI为445.84)。(3)锦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体内,Cu、Cd、As和Hg的含量都低于《海洋生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与我国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而Pb和Zn则略超标,污染程度依次为Pb>Zn>As>Cd>Cu>Hg。沉积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依次为Pb>Cu>Zn>Cd,底栖软体动物是Cu>Pb>Zn>Cd。(4)菲律宾蛤仔鳃细胞的DNA损伤和Cu、Pb与Cd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Zn没有检测到遗传毒性。在一类水质标准下,Cd表现出明显的遗传损伤,而在二类水质标准下,Cu与Pb都开始出现明显的遗传损伤;一类水质下的联合浓度没有检测到遗传毒性,二类水质下的联合浓度都开始出现明显的遗传损伤,三、四类水质标准下的联合浓度的遗传损伤与二类水质下的联合浓度相比出现降低的趋势,锦州湾海水中的重金属浓度对菲律宾蛤仔鳃细胞的遗传损伤程度也在一类与二类重金属联合浓度下处理的遗传损伤程度之间。因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评价上的应用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