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些年来,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此类案件中证据往往较为缺乏,容易产生证明困难的问题。在这些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往往在案件的破获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不能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进行合理的采信,那就容易产生放纵犯罪的风险。这些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犯罪往往被称为“秘密犯罪”。通常,施虐者是父母、亲戚、教师,或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其他成年人。这种亲密的关系为实施犯罪提供了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此类案件中证据往往较为缺乏,容易产生证明困难的问题。在这些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往往在案件的破获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不能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进行合理的采信,那就容易产生放纵犯罪的风险。这些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犯罪往往被称为“秘密犯罪”。通常,施虐者是父母、亲戚、教师,或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其他成年人。这种亲密的关系为实施犯罪提供了机会,并很容易向他人隐瞒犯罪行为。由于目击证人很少,甚至是没有,因此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指控通常是最具证明性和最具有相关性的证据。在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中,应构建以未成年被害人陈述为核心的证据链条,通过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真实性审查,来查清案件事实。但是,在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收集和审查判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何结合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证据收集?如何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进行科学的审查判断以确定其真实性?当被告人否认罪行,出现证据“一对一”情形时,如何根据被害人陈述来确认案件事实?此类问题都深深地困扰了实务的处理。本文通过对我国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阅读相关的司法案例,以及考察域外国家的相应法律规范和判例,发现我国在未成年被害人陈述采信问题上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本文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未成年人被害人陈述的特点和梳理其相关规范。侵害未成年被害人刑事案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特点有三方面:其一,受自身内部因素的限制。除年龄较低导致的认知能力不足外,作为被害人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使其不愿回想和说出被侵害时的场景。其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及亲属在场时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压力,对于某些重要的案件事实避而不谈。除此之外,询问人员采取的询问方式以及询问环境均容易对其产生影响。其三,由于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了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时不具有稳定性的。基于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特征,对其的采信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故有必要从未成年被害人的作证资格、证言收集以及审查判断方面来梳理相关规范,从而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思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采信问题的域外考察。此部分主要考察两个问题,一是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证据能力问题——重在审查作证资格问题。二是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三个重点:第一是对本身内容真实性的审查,第二是重视从对未成年陈述的补强角度进行审查,第三是重视审查过程中专家证人的意见。第三部分指出了我国未成年被害人陈述采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困境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缺乏针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采信的相关规则而导致的随意性。除去收集取证和审查判断规则的缺失外,对于辅助证据的适用也缺乏相应适用规则。二是过分强调印证导致审查方法的僵化性。“印证”证明规则一直被我国司法工作人员视为解决证明问题的法宝,但是不考虑侵害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实际证据情况,一味地强调“印证”无疑会使审查方法出现僵化。三是欠缺相关的背景知识导致的科学性不足。司法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但是由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背景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导致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科学性不足。第四部分针对我国未成年被害人陈述采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第一,通过相关规则的完善来解决采信的随意性问题。针对于收集规则缺失的问题,提出了成立专门的侦查询问小组和设立专门询问室的建议。针对于审查判断规则缺失的问题,建议通过司法解释强调审查判断的重点方面,如对未成年被害人年龄的局限性以及陈述数次不一致情形的审查,再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读来完成细节审查的指引。针对于辅助证据规则缺失的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或者司法解释确立辅助证据的合法性,使其能够合法地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真实性予以证明,解决此类证明难题。第二,以“被害人陈述可信性”证明模式作为“印证”证明模式的补充,以解决单一“印证”审查带来的审查方法僵化的问题。第三,引入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提高审查判断的科学性。一是通过定期培训和讲座丰富审查人员的背景知识;二是通过成立专家库,从专家库里选取专家来帮助审查人员从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对被害人的行为以及言语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解释。
其他文献
我国执行法院在对作为执行标的的不动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出现越来越多的案外人对不动产主张租赁权,并出示一份长期租约或以租抵债合同。我国法律规定了对不动产上租赁权的处理应当以承受主义为原则,消灭主义为例外,根据该规定可知,当申请执行的债权为普通债权时,对不动产租赁权的处理方式采取承受主义,当申请执行的债权为类似抵押权这样的优先受偿权时,对不动产租赁权的处理方式原则上采取承受主义,特殊情形下采取消灭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信访制度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反映群众诉求、保障人民权益的功能,新时代下加强党对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请示报告制度作为党内重要政治制度,发挥着党内监督,实现治党管党的重要作用,还能保持上下级党组织、党员与党组织间的协调沟通,使全党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向。因此,将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严格贯彻执行到请示
自血亲、贵金属、央行纸币信用之后,区块链技术当仁不让,在信用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计算模式的又一次开疆破土。2019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及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之一——区块链金融衍生品,其包括虚拟加密货币以及运行于金融场景的智能合约。科学技术与网络经济一日千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损害事件频发,公众环境权益遭到严重侵害。如今,“生态有价,损害担责”的现代环境价值观早已深入人心,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探索,为解决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是环境污染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货币化表现形式。由于生态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受损生态环境在修复上具有较大的困难性,赔偿金的数额通常巨大。
当前,附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加速,“畸形加班”“过劳”等现象突出。2020年9月,《人物》杂志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彻底揭开了“美团”和“饿了么”等企业中员工的困境;“奋斗者协议”、拼多多员工猝死和过劳自杀等事件、“996福报论”等均表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休息休假时间的侵害愈发严重,劳动者休假权的保障状况很不理想。休假权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之一,休假制度的建立综合考
荀子“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以心为中心的而展开的,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使得善的实现,须通过“化性起伪”的工夫论才能得以可能,而“化性起伪”又须以“心”作为出发点以调和“性”与“礼义”之间相悖的关系。是以,以心为中心考察荀子“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理解、掌握荀子的道德哲学实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文章第一章是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阐释,在本文看来,“道德何以可能”问题主要包括对道德
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和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等特征,将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毫无疑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持久战”。本文以机构养老服务合同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为主导,1参考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探究立法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机构养老服务合同基础理论考量。本部分主要阐述机构养老服务合同的概念、特征,以及机构养老
城乡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进入城乡融合共生发展新阶段。但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乡融合发展思
法律翻译涉及不同语言、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概念的转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法律文本的翻译,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法律文本翻译的研究尚不深入和全面。生态翻译学作为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观,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鉴于此,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以下问
“会见难”一直是困扰刑事辩护律师的一大问题。实践中,律师认为公安机关非法限制其行使会见权的,一般通过向检察机关申诉、控告,或者向律师协会申请协助维权的方式进行救济。法律对会见权的规定不断完善,但公安机关非法限制会见行为依旧屡禁不止,会见权的实施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无救济则无权利,救济权是权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有效救济途径的缺失是会见权保障不足的问题所在。会见权行使的现实困境以及现有救济方式的缺陷呼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