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红蛋白血红素轴向配体的自氧化以及远端二硫键对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红素蛋白是一类以含有原卟啉IX(血红素,heme)辅基为主要特征的金属蛋白。神经红蛋白(neuroglobin,Ngb)作为20世纪初才发现的一类新型血红素蛋白,其拥有的新颖特性和诸多的未知功能,使之成为研究血红素蛋白结构和功能转换研究的极佳对象。我们以人神经红蛋白(H-Ngb)为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类似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血红素的六配位结构(Met80/His18),定点突变得到突变体蛋白H64M Ngb。蛋白通过质谱确定分子量时,发现蛋白谱图中出现了三组质量峰,分子量呈现16 Da和32 Da的递增。胰蛋白酶酶切突变体蛋白证明了自氧化位点是血红素轴向的Met64,我们也提出了H64M Ngb中自氧化形成的机理。这项研究同时证明了H64M Ngb具有活化氧的新功能,其自氧化现象与Cyt c引发细胞调亡前Met80的氧化结果相似,不仅丰富了神经红蛋白功能的多样性,而且也进一步说明了Ngb在生物机体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为保护Cys120残基并且提高蛋白稳定性,利用血红素蛋白的人工分子设计的方法,在人源神经红蛋白的结构上构建出一对Cys15-Cys120二硫键。为探索该突变体蛋白的结构等信息,实验采用分子计算模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高分辨率质谱(ESI-MS)、圆二色光谱(CD)和快速停留光谱仪(Stopped-flow)等相关表征方法同时对A15C Ngb及WT Ngb进行了比较;Cys15与Cys120之间的分子内二硫键通过质谱得到证实;而后将通过盐酸胍诱导去折叠、pH稳定性、热稳定性三个方面来评估突变体蛋白A15C Ngb的稳定性。结果证明了构建的A15C Ngb的稳定性较WT Ngb有显著性提高。另外通过Stopped-flow和UV-vis证实A15C Ngb仍然具有WT Ngb结合O2和CO等小分子配体的基本功能。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Ngb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于具有高稳定性蛋白A15C Ngb的人工血红素蛋白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学位论文主要开展了介孔材料MCM-41负载二苯基膦金(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碳-碳和碳-杂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1、将介孔材料MCM-41与2-(二苯膦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无水甲苯中缩合固载得到二苯基膦功能化的MCM-41材料(MCM-41-PPh_2),后者用三甲基氯硅烷(Me_3SiCl)进行硅化,再与二甲基硫醚氯化亚金(Me_2SAuCl)在无水二氯甲烷中反
自由基反应是当今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在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碳环、杂环化合物的构筑以及功能有机小分子的合成等方面具有广泛地应用,这得益于自由基反应具有反
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微网的结网形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于新的结网形式下的储能系统的功率控制策略应该得到同步的讨论。本文主要研究采用三母线结网形式的双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一类广义拟线性Schr?dinger方程—△u+ V(x)u—k△(u2)u=h(u),x ∈RN其中→ R,h:R → R是连续函数,系数k>0.主要运用集中紧性原理及山路引理,证明了该方程在h(u)不满足AR条件的情况下存在非平凡基态解,并作了解的L∞估计.本文第一节主要介绍研究的内容及背景:主要定理及结果,同时简单介绍了文中所运用到的方法.第二节主要证明了定理1.1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桩基的负摩阻力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各种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丰富了对负摩阻力的研究。隔离桩能阻隔堆载下的地应力传播,削
完全同步、反同步等一些类型的混沌同步可以看作是投影同步的推广,因而投影同步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混沌同步类型。近年来,微分几何方法在混沌同步控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在单输入单输出情形下的应用比较局限,但在多输入多输出情形下的应用就较为灵活。本文运用微分几何方法结合零动态问题的方法,研究了高维混沌系统间的投影同步问题,并使其中的零动态子系统得以独立控制。在第一章中,简述了微分几何的相关理论,包括向
随着GIS/RS技术的发展,水文模拟从集总式发展到分布式。传统的水文模型对于水资源评价和洪涝干旱预测的一般问题是很适用的,但是分布式模型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快速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全球温室效应贡献率最高的前三种温室气体分别是CO2、CH4和N2O。沟渠作为平原农业区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景观要素
高能核碰撞中会产生很多的末态粒子,对于不同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粒子分布的研究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其碰撞性质。基于这些粒子的可观测量(如横动量、角关联、快度或赝快度等)的研究可以得到粒子的性质。在RHIC和LHC能区中,相关的研究已应用于核子和重离子碰撞的末态产物分析。为了直观地获取碰撞系统的演化信息,我们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的末态粒子分布。本工作中,我们主要研究了高能核碰撞中末态粒子的角分布和横动量
表面等离子激元是量子信息处理的理想载体,具有克服衍射极限、纳米尺度操纵光、易集成等优点,为实现光子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使用量子和经典两种方法研究表面等离子波导端耦合腔系统中的散射特性。基于表面等离子波导端耦合腔构成的非厄米量子系统研究了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散射特性。通过求解系统的本征值方程得到表面等离子激元的透射振幅和反射振幅。对于相同频率腔与表面等离子波导耦合的系统,在波长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