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食品口腔加工是饮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既是食品消化的第一步,也是对食品形成风味感知的唯一步骤。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油脂对食品的结构和感官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食物中的油脂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然而对于口腔加工过程中食品脂肪感的形成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博士项目的目标是了解食品油脂在口腔加工过程中的行为,并揭示食品脂肪感的形成机制。唾液在油脂口腔加工中的作用以及脂肪感在口腔中的形成机制是本项目的重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口腔加工是饮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既是食品消化的第一步,也是对食品形成风味感知的唯一步骤。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油脂对食品的结构和感官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食物中的油脂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然而对于口腔加工过程中食品脂肪感的形成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博士项目的目标是了解食品油脂在口腔加工过程中的行为,并揭示食品脂肪感的形成机制。唾液在油脂口腔加工中的作用以及脂肪感在口腔中的形成机制是本项目的重点。本论文的第1章围绕油脂的口腔加工性质、唾液的性质、油脂替代品以及脂肪感的感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第2、3和4章为实验部分。第2章研究了脂肪感的主导因素。在所有口腔感知的因素中,质地和香气被认为是口腔脂肪感的主导因素(第2章)。结果发现菜籽油、猪油和油酸在味觉、质地和香气方面均被认为是天然油(分别得到了21个、23个和21个肯定答案),这些结果也与手指触觉和香气有很强的相关性,斯皮尔曼的相关系数为0.811,p值为0.58(略小于显著性)。硅油在味觉和触觉上被认为是天然油脂(23个肯定答案),意味着脂肪感具有强烈的质地属性。作为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基于健康个体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探索了唾液-油脂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了有趣的结果(第3章)。通过在体外和体内将油脂与唾液混合,我们观察了稳定的乳液。在体外高混合速度(3000 rpm,5%乳状液)下形成的乳液具有最小的粒径(d32=28.8μm),而更高的混合速度(4000 rpm,10%乳状液)下形成的乳液粒径为30.4μm。原位条件下形成乳液(0.25 ml)的最小粒径为44.2μm,zeta电位值(ζ)在中等稳定乳液的范围内(–20.7 m V)。口腔内形成的乳液表明口腔生理、舌头运动和唾液的蛋白质特性是唾液-油乳液形成的原因。因此可以推论,在口腔加工条件下,人类唾液能够作为油脂乳液有效的乳化剂。实验中采用唾液的流率范围为1.23至0.34 g/min,p H值为7.8至6.8。结果显示,原位条件下形成的乳液的粒径范围为44.6至103μm,而zeta电位值范围为-41.0至-0.3 m V。当然人类唾液的乳化能力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导致口腔内油脂乳液的不同性质。因此也有人提出一个假定的唾液乳化阈值概念,并认为这可能是脂肪感差异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探索口腔乳化的机制,本项目利用了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技术对唾液单层膜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第4章)。QCM-D能对薄膜的性质进行动态监测。在实验中探索了唾液中的不同成分在疏水(非极性)表面的吸附性质,结果发现低分子量组分要比高分子量组分更早吸附于表面。与透析后唾液形成的致密唾液膜(D=1.5 ppm)相比,非刺激性唾液形成的唾液膜具有粘弹性(D=15ppm)。表面张力测试结果也证实了非刺激性唾液E’=34.8;E’’=7.8)比透析后唾液更具粘弹性((E’=42.8;E’’=5.2)。本项目还研究了p H、离子强度和盐浓度(Na Cl)对非极性表面唾液膜性质的影响。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唾液膜发生了“溶胀”和“坍塌”。唾液膜在p H时发生“溶胀”(d从25.0 nm增加至65.0 nm),而1M的离子强度也会引起相似变化(d=68.0 nm),0.5和0.02M的离子强度则引发“坍塌”(d=10.0 nm)。当加入的盐浓度为0.1-0.001M时,唾液膜表现为中等的“溶胀”(d=22.5-26.0 nm);而当水加入时,唾液膜则表现为静电“坍塌”(d=12.5 nm)。盐浓度从0.001增加至0.1M时,唾液薄膜坍塌(d=20.0 nm至d=11.5 nm),水则能导致厚度进一步下降(d=6.0 nm)。本项目获得的数据推动了我们对于唾液和脂肪感知间复杂关系的认识。结果表明,人类唾液能在油脂的口腔加工过程中充当天然的乳化剂。尽管油脂的口腔乳化通常都会发生的人类身上,但是由于个体唾液性质的差异,口腔的乳化能力也不同。口腔生理性质也可能在乳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本项目的结果为油脂的口腔行为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机制。尽管本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预期的是这些发现可以为控制口腔油脂感知机制带来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目标识别与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从图像或视频中识别目标,以及准确定位目标在每一个视频帧中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特定目标身份的判别及其在实际场景中运动轨迹的持续、稳定跟踪.尽管目标识别与目标跟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刑事侦查、无人机监控、机器人导航、智能交通视频监控、视频检索等诸多领域,可是由于受到光照变化、尺度变化、外观形态变化、物体间遮挡、运动模糊、平面外旋转以及
芳纶纤维(Kevlar 49)柔性织物,具有高强度、高耐腐蚀、高吸能且轻质的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轻质柔性防护装备的制备领域。当平纹编织物受冲击作用时,织物纱线间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曲展伸长、摩擦滑移、纱线变形、纱线断裂等。在弹道侵彻高速冲击测试中,织物中纱线的相互作用与力学响应均高速瞬时地发生,这些典型的力学现象很难被完整地测定与评价。因此,针对芳纶纤维平纹编织物在冲击过程中的界面应力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原因是气道和/肺泡异常、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毒性颗粒和气体相关。吸烟被认为是COPD的首要发病因素,吸烟人群患COPD的概率远高于非吸烟者。吸烟可以引起氧化应激反应、诱发炎症和免疫系统调节异常,激活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食管癌具有两种主要的病理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其中ESCC占到80%的全球发病病例,是亚洲国家的主要亚型。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Ⅱ期,甚至更晚;
第一部分磷酸三钙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本部分主要针对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通过促进骨缺损修复现象,研究TCP通过巨噬细胞极化介导的成骨分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Zeste同源增强子1(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1,EZH1)在TCP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中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于体内构建大鼠股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生物材料T
根据IPCC报告预测,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热浪事件发生的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将进一步增加,这对城市生态系统及城市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减缓城市热岛及其负面效应,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前人研究表明,灰色基础设施(即不透水面)增强城市热岛效应,蓝色、绿色基础设施则能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然而,究竟这三
图像增强和重构是图像处理领域中一类基础性研究问题,长久以来受到相关领域学者们的积极研究和探索。造成图像降质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成像设备和非理想的外部成像环境,如系统噪声、相机抖动、恶劣天气等。这些因素将导致拍摄得到的图像产生不同程度退化,表现为有噪声图像、模糊图像、受雨雾污染图像等。如何对降质图像进行增强和重构从而获得视觉效果良好的清晰图像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图像增强和重构作为很多现实视觉系统中
随着军用及民用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空天装甲防护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Ti-Al3Ti层状复合板材作为一种新型轻质结构材料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然而由于金属间化合物Al3Ti的室温塑性、韧性太低及高温强度不足,造成其承载的局限性,使得Ti-Al3Ti层状复合板材在实际防护应用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亟需研制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密度的轻质复合材料,来满足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对装甲防护板材
固体推进剂是一种具备特定性能的高能量、高密度复合材料,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燃烧催化剂作为固体推进剂的重要组分,可有效改善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与传统燃烧催化剂相比,纳米金属(复合)氧化物由于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可提高推进剂燃速、降低压强指数、提升燃烧稳定性。为进一步理解纳米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作为燃烧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与性能,本论文构建了系列纳米金
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瘦素的相关性;明确DKD中瘦素对IL-2的调控作用和IL-2在DKD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1纳入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贵州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48例和体检门诊的健康受试者2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液和尿液样本。分别用细胞因子和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