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平御覽》是宋初官方修纂的大型類書,共1000卷,分為55部類,編纂于北宋初期太平興國二年至八年。其中有《道部》21卷,共54小類,收錄道教相關內容,將道教文獻和知識分類進行引述,囊括道教的各個方面。由於《道部》收錄的文獻主要是道教經典和仙道傳記,小類設置與排列體現了道教的思想架構,可以視為一部相對獨立的道教類書。《太平御覽·道部》具有官修類書和道教類書的雙重性質,为我们提供了一個宗教與文學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御覽》是宋初官方修纂的大型類書,共1000卷,分為55部類,編纂于北宋初期太平興國二年至八年。其中有《道部》21卷,共54小類,收錄道教相關內容,將道教文獻和知識分類進行引述,囊括道教的各個方面。由於《道部》收錄的文獻主要是道教經典和仙道傳記,小類設置與排列體現了道教的思想架構,可以視為一部相對獨立的道教類書。《太平御覽·道部》具有官修類書和道教類書的雙重性質,为我们提供了一個宗教與文學研究的新的視角——主流文人視野下的道教形態。《太平御覽》編纂的宋初,有著搜求與整理文獻的需要,編纂了四部大型類書,文學風氣也有所轉變,《太平御覽》這部類書正是在宋初政權與宗教關係緊密的背景下產生的。通過考證推测,我們認為《太平御覽·道部》的主編最有可能是由南唐入宋的名臣徐鉉。徐鉉對鬼神異事感興趣,熟悉道教經典、科儀,與茅山道教有較深的淵源,由他來主要完成《道部》這部分的編纂再合適不過。在編纂過程中,也融入徐鉉本人的一些思想觀念,如對仙傳故事的改寫的語言風格與《稽神錄》相似,偏重早期上清派經法等。《太平御覽·道部》可以視作一部相對獨立的道教類書,有其貫穿始終的編纂思想,引書情況複雜。其中的小類設置和排列,以“神仙可學”、“神仙實有”為核心,著眼於個人修煉實踐,建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道部》引書非常多,通過梳理統計,約有164種引書,絕大部分是唐前道書,篇幅內容十分偏重上清經。《道部》的引書有許多內容抄錄了前代類書,卻也沿襲了前代類書的一些)誤。《道部》引書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有助於了解散佚道經的面貌,具有較高的1佚價值。然而引書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舛誤,閱讀利用時需要加以辨正。《道部》對前代類書的借鑒,不僅僅是引文的具體內容,而且在小類設置與排列、材料的順序組合上都借鑒了許多前代道教類書。其中受到影響最多的應該是《上清道寶經》和初唐王懸河編纂的《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這幾部類書主要引錄上清派經典,可以認為是上清派類書,故而《太平御覽·道部》也有非常明顯的上清派傾向。這樣關注個人修煉實踐道路的類書,與《無上秘要》、《雲笈七籖》等試圖總括所有道教知識的大型類書,是完全不同的編纂思路。《太平御覽·道部》中引錄了大量的仙傳故事,引書偏好於“人仙”故事,多採用唐前成書的,篇目的選擇、節錄、改寫上體現了去世俗化、注重宣教意義的傾向,注重敘述修習途徑和成仙結果,弱化趣味性,增強宗教性。《道部》引錄的仙傳中,上清系內傳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作為一個整體深入探究。上清內傳尤其注重對傳主得到真仙下授——精勤修煉——冊封成真的過程敘述,是完美的修道成仙範本。《道部》對上清內傳的節錄,重點選擇教法思想的講述和成真的美好願景的描繪,是上清內傳的核心部分,宣道意味很濃。綜合以上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太平御覽·道部》所反映的道教知識結構和早期上清派非常相近,如對“真人”概念的內涵,注重“尸解”、“劍解”的成仙途徑,“齋”法的內容,特設仙真形貌、仙境建築的小類,體現小範圍的秘傳和修煉等,都非常符合上清派早期的特征。然而《太平御覽》編纂的宋初距離上清派初興的東晉中期,已經過了500多年的時間,道教及上清派的實際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平御覽·道部》選擇上清派早期知識體系的原因,應該與上清派的貴族、文士性格有關,這樣的選擇實際上體現了儒家文士對道教的期待。《太平御覽》在北宋並未刊刻,只在小範圍流傳,《道部》的歷史價值和所產生的影響也並不算大,但可能影響到了北宋官方尊崇上清經和茅山道教的傾向。《太平御覽·道部》作為道教類書,在教內的接受度也並不高,只有三卷被收入明《道藏》。其背後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文人視角下的道教圖景與當時道教實際發展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
其他文献
他人的社会地位会影响个体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进而对记忆产生影响,然而记忆总是和遗忘相伴而生,但是目前鲜有从记忆与遗忘这两个角度来对社会地位进行研究的文献,为了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本实验采用提取诱发遗忘的范式对社会地位与记忆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的探究。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两个实验,分别基于能力和声望两个维度对社会地位进行评价,从而探讨社会地位与记忆和遗忘间的关系。将被试随机分配至高地位参照、自我参照和低地位参
有关社会排斥对信任存在促进还是抑制的作用尚有争议,其原因在于社会排斥情境的复杂性以及存在潜在的边界条件。研究从个体-情境视角出发,同时整合情境和个人特质两方面因素,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情境对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个体的权力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信任是指个体愿意相信对方会与之在某种风险活动中互惠。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号机制,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润滑油”的作用。信任总是发生在人际互动
社会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个人创新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较好的创新力很难适应社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断提升创新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创新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够让个体触发新思维,探究和创新新鲜事物的能力,是个体通过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而获得了创新成果的能力,是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道路交通电子执法俗称“电子警察”,是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义,利用道路交通电子监控设备,按照设定的程序和流程自动监测、识别、确认、记录机动车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抓拍机动车违法图片,固定道路交通违法的证据从而对驾驶人进行处罚的执法模式。相较于现场执法模式,电子执法具有“事后性”“隐蔽性”“片面性”的特征,通过事后处罚提醒驾驶员谨慎驾驶,避免现场执法造成的交通拥堵。通过对工作中电子执法引起争议高发的“
记忆包含编码、保持、提取三个过程,其中编码过程和提取过程相对活跃。编码是对信息最初的加工,由此产生记忆痕迹,提取是对过去编码信息的重复激活或印记激活。记忆研究一般将相继记忆效应(Dm效应)作为编码过程的指标,将“旧/新”效应作为提取过程的指标。前人在同时对比不同性质的刺激材料编码和提取过程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而且,即使同时研究编码与提取的文献中,很少从联结记忆的视角进行的。因此本研究采用联结-再认
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自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利并且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包括外显亲社会行为和内隐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关注使得研究者们开始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群体变量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进行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人相比主观感知到的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客观社会经济地位(obj
中世纪晚期哲学越来越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依旧存在闪耀着伟大光辉的研究巨著和承前启后的卓越人物。基督教神学家是当时学术领域的主要成员,他们开辟了一条对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政治学的全新解释之路,并且努力将基督教教义和这些先贤们的经典加以融合。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托马斯主义在16世纪繁荣起来,其中最盛之地,当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在西班牙兴起法学界的文艺复兴运动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在英国首次公演正值文艺复兴晚期,同时也是现代思想兴起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新旧交织的思想时代,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被罩上一层新思想的外衣。本文以现代激情为切入点,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麦克白》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现代激情,从而探察莎士比亚对现代激情的深刻思考。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激情的含义以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激情的不同处理。接着讨论了以正义为基础的古典
1983年,威廉·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蝇王》在西方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本文以政治哲学视角探究《蝇王》的主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霍布斯政治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法,着重分析《蝇王》中权力斗争的隐喻意义,并具体研究《蝇王》主题的艺术呈现和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戈尔丁对人性、政制和人类未来的看法。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介绍《蝇王》的创作缘起
本论文以马拉松赛事如何构建西安城市形象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分层和具体量化、研究样本的分类和交叉组合,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和分析,考察了在媒介社会化、体育赛事大众化的趋势下,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如何影响西安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项研究试图对于如何更有效地通过体育赛事构建城市形象提供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思考。本论文运用了传播学、城市规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