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会产生高效的教学过程,但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一线曙光。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将合作学习作为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合作学习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素质教育开始全面实施,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依据,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本实验使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合作学习者所提出的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的基本结论进行实验验证。教学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次应用,发现小组成员过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仅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在第二个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减少小组的人数,增加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使得评价内容更加完善。通过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的两个阶段的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但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受到机房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产生一定影响,课时不足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知识限制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实验的方向。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使其从课程内容到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