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罗伊森(J.G Droysen,1808-1884)处于现代学科逐渐成型的时期。在那个学科之争频发的时代,作为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试图发展出为现代历史学辩护的科学理论,这是他避谈古典语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由古典语文学家转型而成的历史学家,他身上还带有不少古典语文学理论的痕迹,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历史理论家的重要特征。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试图把他的“历史知识理论”与其他类型的历史理论——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或神学、历史世界的物理学、历史写作的诗学——区别开。可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与那些他想要与之划清界限的学科仍有着密切关联。他赖以与之区分开的重要资源是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诠释学和批判理论。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德罗伊森受到德国观念论哲学的深刻影响。这既是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长时间被人忽视、又是它现在重受瞩目的重要原因。观念论哲学塑造了德罗伊森的历史观念,使他能站在哲学高度来审视古典语文学理论和他之前的历史理论,并对其作创造性的改造。恰好是这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孕育了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其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明显受到这几种传统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19世纪上半叶的学科之争、理论之争及其对《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的影响。《纲要》的§16(12)、§17(13)和§18(14)三节是本论文考察的中心。第一章“德罗伊森的世界”主要是概述德罗伊森的生平、时人的印象,让读者对德罗伊森的一生及其学术成就有所了解。第二章“德罗伊森的历史理论与时代学术”从两个方面入手。先是通过分析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与语文学、哲学等学科的争论,来展示德罗伊森所面临的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与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及其对德罗伊森《纲要》的理论话语所产生的影响。接着由分析Historik一词入手,进而澄清德罗伊森对Historik所作的规定,再由分析Organon一词来揭示他的历史知识理论与古典语文学理论的密切联系。第三章“学科之争与《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理论语言和章节安排”分别以《历史知识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方法论、系统论和体裁论——为例进行阐述。“德罗伊森的‘研究’(Forschung)概念与解释的观念”一节揭示了德罗伊森在传统的历史理论中引入“解释”的观念及其对他和之后的历史方法论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对应于方法论。“系统论:一种历史哲学?”一节从形式分析角度出发,揭示出德罗伊森的“系统论”与之前的古典语文学理论以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之间的区别,从而展现德罗伊森试图在这几种理论之间寻求平衡的姿态。这一节对应于系统论。“德罗伊森的‘表现’(Darstellung)概念分析”以1882年《历史知识理论纲要》改版为中心,展示德罗伊森对历史表现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科学客观化取向的不满。历史表现理论是其理论中最能展示历史思想与现实意识结合的部分。这一节对应于体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