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典型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县域(中亚热带的浦城县和南亚热带的同安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2年采集的17743样点和2008年采集的6596样点实测数据建成的1:5万县域土壤-土地利用数据库,深入研究了两县耕地土壤在不同分类单位(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和土地利用类型(灌溉水田、望天田、菜地和旱地)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碳储量(SOCS)时空变化规律;并从不同土壤分类单位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探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条件下耕地SOCD变化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农田土壤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和有机质提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浦城县1982和2008年耕层SOCD分别介于0.58-6.84kg/m2和1.19-4.93kg/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3.37±0.78kg/m2和3.31±0.44kg/m2;同安区两期SOCD分别变化于0.80-4.03kg/m2和0.57-2.95kg/m2,面积加权均值为1.79±0.42kg/m2和1.58±0.32kg/m2。从土壤类型来看,浦城和同安区耕层SOCD较大的均是熟化度高、通气性不良或位于高海拔的土壤,而质地偏砂、熟化度低的土壤SOCD较小;就耕地利用类型而言,灌溉水田的SOCD较高,其次是望天田,菜地和旱地的SOCD较低。2、近30年来浦城县和同安区耕层SOCD分别下降0.06kg/m2和0.21kg/m2,整体上均属“碳源”,但不同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变化程度有所差异。浦城县分布于溪河两侧的土壤(黄砂土和乌砂土等)SOCD上升较多,而两县(区)均以旱作土壤的碳密度下降幅度较大;从耕地利用方式来看,浦城县菜地SOCD提高最多,达0.71kg/m2,望天田也稍有上升;灌溉水田和旱地的SOCD均有所下降,其中以旱地下降较多。同安区所有耕地利用类型的SOCD均不同程度下降,也以旱地下降最多,SOCD减小了0.28kg/m2。3、研究区SOCS主要受耕地面积所控制,过去的30多年浦城县和同安区耕地面积分别减小6530.88hm2和4385.79hm2,导致浦城县2008年的耕地土壤SOCS比1982年的减少239588.04t,同安区SOCS也下降了120722.43t。各土壤和利用类型的SOCS变化也主要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SOCS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4、浦城县耕地SOCD明显高于同安区,但同安区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比浦城县快,这主要与县域的气候条件和农田管理措施有关。通过尺度上推,以浦城县和同安区分别代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从不同土壤分类单位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比较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耕地SOCD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下的SOCD变化差异较大:质地偏砂、熟化度较低(渗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或分布于溪河两岸的土壤(潮土和灰砂田)以及菜地和望天田在中亚热带属于“碳汇”,而这些土壤在南亚热带却是“碳源”;且这些耕地土壤在不同亚热带对“碳源/汇”的贡献差异较大,而粘性较强,熟化度高的土壤以及灌溉水田和旱地在不同气候带下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