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北地区,由于长期对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该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为解决该问题,河北省认真贯彻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4年起,地下水漏斗区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开展季节性休耕试点项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季节性休耕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较少。因此,对季节性休耕政策实施五年来的效果以及参与休耕农户对政策的反馈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改善季节性休耕政策的实施推广效果,有利于实现地下水漏斗区节水和保粮的双重目标。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及生态补偿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框架,界定了季节性休耕等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休耕的研究现状。根据对衡水市农业发展条件和目前季节性休耕政策实施现状的调研,首先,为了探索政策实施区域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情况,从宏观视角构建评价季节性休耕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该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由于农户是休耕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和基本经营决策单元,他们在政策执行中的满意度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考察直接受益者对于政策的响应程度,基于农户视角开展了对休耕政策实施评价研究。研究中,通过选取衡水市主要的休耕区域冀州区、深州市、枣强县、安平县、故城县5个县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选取受访农户性别、年龄、家庭实际耕种面积、对休耕政策的了解程度等14个指标,进一步评价了农户对季节性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建模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虽然衡水市季节性休耕政策的实施规模在逐年扩大,但因休耕试点仍处在起步阶段,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与宏观效果还不十分明显;第二,66.4%的受访农户认为季节性休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且农户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为1.08,处于一般与满意之间,说明农户对季节性休耕政策的认知还有待提升;第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实际耕种面积、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对补偿标准的评价、休耕的实施效果、补贴发放是否及时和休耕后家庭收入变化,构成了该项政策实际执行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从不同视角对典型季节性休耕试点区域-衡水市的休耕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价,不但从宏观层面研究了区域休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农户的满意度,使得对季节性休耕政策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更为全面;二是构建了评价季节性休耕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休耕政策实施效果各年分值,定量分析了该政策在衡水地区实施后取得的具体效果。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耕地休耕政策评价的的理论分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