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底起,中国30多个城市笼罩在雾霾中。自此,国内外的媒体包括电视节目、报纸和杂志等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版面来报道这一热门话题。从环境、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等领域对雾霾问题的研究也大量出现。 Fowler(1991)指出,新闻绝不是“对事实的无价值呈现”。这篇研究结合了语料库和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即《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从2010到2015年对雾霾话题的报道,以此了解两份报纸构建雾霾问题以及中国形象的话语方式。 在这项研究中,分析的技术包括WordSmith5.0中的词频、关键词、索引和搭配以及对数似然比计算工具。宏观的分析是基于微观分析得出的结果以及与社会语境相结合来探讨。研究分析发现:(1)在《中国日报》报道中,主要描述的是中国目前的雾霾状况,以及各个部门包括政府以及相关的环境组织等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空气质量。总体上,话语构建的是一个全民齐心协力治理环境的积极形象。(2)然而,在《纽约时报》中,话语相对是偏负面的。尽管报纸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的官员、部门和居民的话语,表面上,它反映了报纸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其实话语中呈现的是对中国政府的指责,即“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人民和环境”。另外,报道还将中国与印度和美国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对比印度来说明中国雾霾情况的严重性,指责中国没有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甚至还更改数据;另一方面,说明美国对本国和国际环境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渲染中国和印度糟糕的空气质量对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