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批判话语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底起,中国30多个城市笼罩在雾霾中。自此,国内外的媒体包括电视节目、报纸和杂志等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版面来报道这一热门话题。从环境、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等领域对雾霾问题的研究也大量出现。  Fowler(1991)指出,新闻绝不是“对事实的无价值呈现”。这篇研究结合了语料库和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即《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从2010到2015年对雾霾话题的报道,以此了解两份报纸构建雾霾问题以及中国形象的话语方式。  在这项研究中,分析的技术包括WordSmith5.0中的词频、关键词、索引和搭配以及对数似然比计算工具。宏观的分析是基于微观分析得出的结果以及与社会语境相结合来探讨。研究分析发现:(1)在《中国日报》报道中,主要描述的是中国目前的雾霾状况,以及各个部门包括政府以及相关的环境组织等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空气质量。总体上,话语构建的是一个全民齐心协力治理环境的积极形象。(2)然而,在《纽约时报》中,话语相对是偏负面的。尽管报纸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的官员、部门和居民的话语,表面上,它反映了报纸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其实话语中呈现的是对中国政府的指责,即“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人民和环境”。另外,报道还将中国与印度和美国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对比印度来说明中国雾霾情况的严重性,指责中国没有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甚至还更改数据;另一方面,说明美国对本国和国际环境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渲染中国和印度糟糕的空气质量对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顿悟表现人物突然一刻的精神感悟。追溯其源头,顿悟有着丰富的宗教内涵。在文学中,顿悟先在浪漫主义诗歌中有所体现,但乔伊斯在
在写作中,第一人称的使用是体现作者身份最明显的手段。作者通过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能够在写作中展现不同的作者身份,表达不同的交际目的。本文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
一套估价15亿元的齐白山《山水十二条屏》4月20日起亮相保利拍卖南京巡展,每条屏高达1.8米,是目前市场可流通的齐白石最大的山水条屏。每每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齐白石都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个人。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收藏家,对白石老人的作品都无比青睐。在他的作品走入市场后,更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齐白石的作品缘何得到市场如此高的认可呢?  据专家考证,《山水十二条屏》为时年6
本文旨在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讨论新闻英语的翻译。首先,作者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基本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当时,卡塔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