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FT乳液聚合设计并制备结构生色材料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传统的颜料或染料,结构生色材料在制备和加工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且其具有独特的智能响应特性,因此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该领域已发表相关文章数万篇。然而该类材料的应用尚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结构生色材料尤其是胶体晶体通常为纳米多孔材料,材料力学性能较低,目前难以制备可承受拉伸作用的晶体薄膜;其次,结构生色材料的大面积简便制备还有待解决。
  为解决前述结构生色材料的应用瓶颈,本文从光散射与干涉原理出发,结合胶乳成膜机理,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乳液聚合从分子层面上设计与可控制备具有软壳硬核以及冕-硬壳-软核三层结构的柔性聚合物乳胶粒子,分别以其为结构单元,构建两类致密结构的高性能结构生色材料。系统研究了乳胶粒子组成、分子量、凝聚态结构、粒径等参数对结构生色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简便且适于放大的胶乳浇注成膜方法,制得力学性能好、结构色质量佳的光散射结构生色膜和胶体晶体膜,其中胶体晶体膜具备优良的多重响应特性。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成果如下:
  (1)以双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为乳化剂,通过RAFT乳液聚合可控合成制备得到两类单分散乳胶粒子,包括软壳硬核的聚丙烯酸正丁酯-b-聚苯乙烯(PnBAS)与聚丙烯酸甲酯-b-聚苯乙烯(PMAS)两嵌段共聚物乳胶粒子,以及硬壳软核的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正丁酯(PSnBA)两嵌段共聚物乳胶粒子。聚合过程反应速率快,单体转化率高,最终分子量与理论设计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乳液稳定性良好,聚合物纳米粒子粒径可控,呈窄分布,且具备明显的核壳结构。同时借助后补加大分子RAFT试剂技术,成功利用硬壳软核PSnBA乳胶粒子合成得到单分散冕-硬壳-软核三层纳米粒子,最外层由含有羧基的大分子RAFT基团上的聚丙烯酸(PAA)链段组成。
  (2)发明了以单分散软壳硬核的PnBAS与PMAS两嵌段共聚物乳胶粒子为结构单元,以胶乳浇注成膜的方式,简便地构筑光散射型结构生色膜材料的新技术。在成膜过程中软壳发生运动互相融合形成连续相,从而形成致密结构保证一定的力学强度;硬核材料链段冻结无法运动从而保持较好的球状形态形成分散相,当分散相尺寸小于自然光时能有效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产生蓝色。研究发现,当分散相粒子尺寸较小(<80nm)时,薄膜内部散射强度过低,非选择性的表面反射占主导,因此薄膜并未呈现选择性散射特征。通过提升共聚物的分子量以及添加增塑剂的方式来增大微相结构的尺寸能够明显提升选择性散射的强度,使得样品结构色得到改善。其中增塑剂的添加量存在最优值,对于PnBAS(60k-40k)样品(软段含量60%),40wt%的添加量能够带来尺寸与形貌最为合理的分散相。此外,通过引入强相分离体系(PMAS体系)带来更为清晰的相界面,能够显著增强散射的选择性,提高结构色质量,实现颜色质量远优于天空的蓝色。薄膜厚度过厚(>0.35mm)时,薄膜散射长波长可见光的可能性上升导致颜色饱和度下降,通过适量添加炭黑(添加量小于0.01wt%)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厚度影响。制备得到的光散射结构生色薄膜可自支撑,宏观力学性能优良。对于PnBAS(60k-40k)样品(软段含量60%),杨氏模量为9MPa,拉伸强度0.9MPa,断裂伸长率116%。
  (3)发明了以单分散冕-硬壳-软核三层结构乳胶粒子为结构单元,以胶乳浇注成膜简便制备力学性能佳的胶体晶体薄膜材料技术。冕-硬壳-软核三层结构纳米粒子表面存在一层含有羧基的冕层,能够赋予胶体晶体丰富的响应性能;粒子内部选用刚性外壳(聚苯乙烯(PSt)),在成膜过程中有效防止乳胶粒子聚并粘结,提高薄膜结构规整度;柔性内核(聚丙烯酸正丁酯(PnBA)),用于调节模量,有利于形成结构致密、力学性能优良的胶体晶体薄膜材料。研究发现,炭黑粒子与二氧化硅粒子添加量以及薄膜厚度均会对结构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炭黑粒子最佳添加量为0.02wt%,二氧化硅最佳添加量为10wt%.薄膜最佳厚度为0.3mm。通过改变PnBA含量调节纳米粒子模量,当PnBA含量较低时,粒子模量较高,晶体薄膜产生裂纹;当PnBA含量过高,粒子模量太低导致在干燥成膜过程中发生粘结聚并,难以形成有序结构,薄膜结构色暗淡。当PnBA含量在52.1%~59%时,模量处于5~21MPa之间,胶体晶体薄膜结构致密、不开裂,同时展现了高且窄的反射特征峰,呈现出鲜艳的结构色。通过调整粒子的尺寸成功实现了全色胶体晶体薄膜的构建。制备得到的胶体晶体薄膜吸少量水后可自支撑,且在弯折过程中存在良好的稳定性。当PnBA含量为54.6%时,胶体晶体膜的杨氏模量为2.4MPa,拉伸强度0.26MPa,断裂伸长率40.8%,属软橡胶材料。胶体晶体薄膜吸水后,拉伸性能几乎不变。与传统胶体晶体材料使用刚性粒子自组装不同,使用上述软粒子自组装能够实现厚度更厚的不开裂致密薄膜,薄膜厚度增加使得其结构色质量不受基底材料影响。
  (4)上述胶体晶薄膜由于含有羧基,对水、乙二醇、离子液体等亲水性液体存在响应性能。将亲水性液体作为“墨水”,胶体晶体薄膜作为智能“纸”,能够任意书画出所需图案。基于不同液体之间挥发性的不同,胶体晶体薄膜能够呈现不同的显色时间。用可挥发性亲水液体作为“墨水”能够制备得到可“自擦除”循环使用的胶体晶体薄膜,其结构稳定性良好,色彩保留时间随挥发性而变化。以不挥发的离子液体为“墨水”,则制备得到永久显色的胶体晶体薄膜。结合多种亲水性液体进行图案的设计与制备,成功实现了随时间自发变化的具有时空效应的胶体晶体图案。此外,胶体晶体薄膜对pH值具有响应性,溶液pH值越大,羧基离子化程度增加,引起渗透压的增加,薄膜吸水量越多,晶格常数增加,使得胶体晶体薄膜的反射峰发生红移,颜色也随之改变。
其他文献
交通流量预测是指通过历史交通数据估计在未来某一时段某一指定区域通过的车辆数量。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预测精度对于交通控制系统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交通流量预测问题已研究长达数十年,但是现有的预测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浅层模型难以揭示交通流量数据的内在时空关系;许多方法将特征学习和回归预测分离,使得模型性能下降;手工提取特征不能适应问题的复杂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普及,影响了数据的维度、大小、种类以及产生方式,增加了数据的复杂度,从而使数据的标注愈加困难。所以,如何在类标未知的样本中解决模式识别的相关问题成了无监督学习应用的背景。在无监督学习中,聚类和异常检测是两类广泛使用的方法。  早在《战国策.齐策三》中,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近年来,密度代表点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聚类分析领
学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模式识别已在各行各业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模式识别研究内容包括了数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研究难点,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挑战性应用问题。作为模式识别的核心内容,特征提取主要研究如何从高维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利于识别任务的判别属性,特征提取模型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模式识别的性能。特征提取研究是
学位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型的信号采样模型,能够通过设置欠定线性系统来有效地捕获和恢复信号。通过利用自然界的信号通常是稀疏或可压缩的特性,压缩感知理论表明通过少部分线性、非自适应的测量值可以高概率地重构信号。在这种新颖的信号采样模型中,压缩过程直接被融入到采样过程中。因此,由于其固有的特征,自提出以来,压缩感知在诸多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  由压缩感知的采样系统可知,投射到随机子空间的测量值可以被视为信息保护
学位
对象跟踪是一个计算器视觉领域内的基本任务,该任务旨在从图像或者视频中寻找出目标物体。该任务在自动驾驶、智能监控、人机交互以及医学成像等多种运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大量的研究力量被投入其中。然而,在真实的对象跟踪场景中,视频目标跟踪往往会由于复杂场景条件和目标运动的随机性而变得困难。在自然条件下,目标物体经常出现光照变化、旋转、伸缩、遮挡、曝光不足、背景变化、运动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等因素,这些都
学位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视觉上的观测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图像在获取和显示等过程中,由于成像设备和成像原理固有的局限性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采集图像的过程中会产生模糊和噪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产生纹理细节和特征等有用信息难以准确提取或完全缺失的降质图像。这种情况,会给之后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阶段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图像模糊的处理――包括图像的模糊检测、估计和图像去模糊,自诞生之日起
该文对纳米SiO分散液的性质及纳米SiO作为助凝剂去除水溶性有机物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pH为7及超声波震荡10min后获得了一种纳米尺度的分散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检测表明该溶液中有99%的SiO颗粒尺寸小于30nm,并且该分散液中的颗粒保持这一尺寸10小时.选取三种代表不同分子量大小的有机物:腐殖酸(H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及对氯酚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进行纳米SiO作为助凝剂的
学位
为了解决化石燃料的枯竭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长期致力于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和有机物的催化转化技术。而以上目标的实现严重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由此,凸显了开发具有先进结构且可大规模推广的材料的重要性。  碳在地球表面的储量仅次于氧。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研究人员制备了大量的先进材料,极大地推动了储能、能量转化和催化领域的发展,其中,石墨烯由于具有诸多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
学位
化石资源枯竭和温室效应加剧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生物质储量丰富、可再生,经合理设计的化学/生物反应过程,可转化为一系列的燃料和化学品,从而部分取代化石资源;木质生物质的生长过程会消耗CO2,所以在生物质利用和再生的碳循环中,CO2净排放量为零,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木质生物质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约占2/3。(半)纤维素可以水解生成五碳糖和六碳糖。目前的研
纳米纤维束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粗糙度和高孔隙率等特性,在生物医学、催化、传感、过滤和吸附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如模板法和熔喷法等,很难制备出纤维束;传统的静电纺丝法所制备的纤维束的“束”尺寸基本在微米级以上。如何制备较小“束”尺寸的纳米纤维束膜是提高材料性能及应用开发的关键。  论文基于静电纺丝射流喷射过程中的相分离及电场力拉伸等作用,提出聚合物共混溶液电纺原位相分离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