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了”的研究及翻译策略—《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了”的译法分析及对比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时角度,以近期翻译发展状况为背景,用奈达(Nida)和希金斯(Higgins)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以《傲慢与偏见》及其六种中译本为文本,对虚词“了”(le)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了”(le)作为虚词,分“了-1”(le-1)、“了-2”(le-2)两种。两种“了”字,各不相同,在论述上本文采取先分项论述再归纳总结的方式,参照《傲慢与偏见》六种中文译本,作了详尽认真地阐述及译文对比研究。 对于“了-1”(le-1)的论述,本文先从一般情况着手,说明作为体标记的动词后缀“了-1”(le-1)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既被作为完成体的对应词又被作为过去时的对应词。这种对应方式既体现了两种语言的特点,又有译者出于对语义焦点的考虑。   文章对于“衬音词”(shenyinci)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衬音词”(chenyinci)现象的存在是证明翻译可以在韵律上等值的前提。为了进一步论证汉语中确实有“衬音词”(chenyinci)的现象,本文又从理论上做了探讨,并引入了“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的概念既是对于之前“了-1”(le-1)的历时整合,又是对于“了-1”(le-1)作为“衬音词(chenyinci),”的肯定,更是对于将要论述的“了-2”(le-2)的一次辨析。   结论部分对所述论证做了梳理和补充,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所述部分做了另一角度的总结。考虑到文章的生涩和不足,为了将来更好地研究,本文在最后对所做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拟做一个实践性的尝试,从符号学入手,具体讨论文本中互文内容的翻译。为了使研究更为深入,作者以汉诗的各种英译本为个案,总结归纳了其翻译方法,以期对从事古典文学作品翻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此理论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打破了此前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传统。目的论
德语是屈折语言。屈折变化顽固地标注着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保障着句子基本意义的实现。这种标注作用使语序从实现句子意义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为说话者/作者在调度句子成分、凸
  本文拟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入手,探讨话语理解中的非语言知识的运用,并着重讨论文化知识的运用,简单回顾了六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分别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话语层次分析话语理解的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出发,对康拉德众多故事人物的剖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愧为一个描述心灵的大师,是一面人类精神的镜子。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追溯康拉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