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歌”的空间建构与文化实践研究——以“小菜花”山歌群及抖音短视频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语境之下,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技术运作下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亦日益模糊。而个体则需来回地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其“线下”的现实生活与“线上”的虚拟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个体当下的生活世界,网络虚拟生活成了构成个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意义生成正见诸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此背景之下民俗文化的实践场景亦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转向而转向了另一条道路——网络空间。故而,笔者以小菜花蔡志娥的微信群以及抖音短视频作为线上田野点进行实时的观察与统计,同时线下采访与调查“小菜花”蔡志娥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力求田野调查资料的全面,从而通过线上线下的持续调研透视出技术作用之下文化在网络中的空间建构与实践过程并阐释出其对歌实践背后隐藏着的多重的民俗与文化要义。
  本文以为,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中因其与物理空间的差异性,文化与网络技术之间不断博弈重组并发生互构,此时网络不仅为文化传承传播的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其本身更成为形构文化形态的一种结构性力量。在技术作用下文化的传统形态发生了变化并且生成了新的实践逻辑。在网络场域内,个体遵循新的逻辑与范式自主地进行文化再生产。新的“对歌”实践与言说模式既立足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民俗文化在网络空间寻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实践的可能性。
  本文聚焦于网络场域下的对歌现象,一共由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文章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本部分梳理了关于网络空间及网络对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文献的梳理与讨论中找寻文章的写作思路与线索。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是对田野调查对象蔡志娥以及两个线上田野点:“小菜花文化传媒”山歌群及“小菜花王中王”的抖音短视频的概述。本章不仅对蔡志娥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山歌的传唱历程进行具体的描述,还对由蔡志娥组建而成的山歌群及抖音短视频的基本信息、人员组成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则从山歌传承场域的变迁与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广西的山歌对唱空间因人口流动、交往方式以及生活结构等多重变化,历经了由传统时期的民间祭祀、民间风俗到现代的非遗展演与网络对歌的场域转向。而在网络场域情境下山歌空间与实践研究面临三重拷问:表演情境如何被建构:山歌如何在空间中被实践;实践中生成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以这三个追问作为研究思路,笔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探讨,这两章亦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三章对虚拟社群——“小菜花文化传媒”山歌群的空间架构、山歌群的对歌实践、实践中的意义生成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在微信场景之下,社区成员通过日常情境的营造来建构对歌表演空间并通过规则的制约维系空间内的运作。而文化实践的整个过程则通过空间内群成员的虚拟喊话、对歌、评价、共享的互动交往完成,个体在此过程中则生产了出权力关系、情绪宣发、认同建构这三种文化意涵。第四章对抖音短视频用户——“小菜花王中王”的抖音短视频的空间架构与运作,短视频中山歌的表演-观看的对歌实践,以及此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展开论述。抖音场景之下,山歌的实践由虚拟的”互动交往”式“对歌”转向了“表演与观看”式“对歌”。抖音技术的多重运用为听众建构起了一个新的以“视觉化”为主导的展演情景,而同一界面的社交行为则维系了对歌空间的持续运转。在这个空间中,山歌经由线下表演者幕后表演与视频发布以及线上听众的观看与评论被实践出来,并且在这样的实践中山歌文化得以重归个体生活的逻辑而表演者的自我身份认同亦得以建构。本文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分析与讨论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笔者的观点:网络成为了形塑民间文化的一种结构性力量,同时文化在网络情景之下显示出了其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其在与技术博弈中找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而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则在这种博弈中文化如何被实践、被言说。同时,文化的虚拟实践是当代文化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网络生活已然构成了当下个体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俗研究者急需给网络这片新沃土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叙事是和人类的历史同时开始的,然而对叙事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才真正展开。传统小说理论重视道德教化,小说往往充当宗教、神学的婢女,直到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者福楼拜和詹姆斯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技巧,尤其是叙述视点的运用,一种过于倚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风气才开始得到改变。近一个世纪以来,视角一直是小说叙事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这些研究颇多新见,但在操作中又使人深感其局限性很
学位
颂文为古代重要的文体之一,三国颂文上承汉朝,下启两晋,在颂文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为颂文的概念与分类依据,分为两节。研究文体,必先溯其根源,第一节首先定义“颂”字为赞美、歌颂,然后对颂文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作简要的概述。第二节梳理了古人与今人对于颂文的分类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将三国颂文分为四大类:颂神仙类、颂人类、颂事类和颂物类。  第二章为颂文的类别与特征,分为五节
学位
清初,遗民在清廷的打击下笔耕不缀,以文字记录下国家和文化异变的时代,诠释了对山河破碎的遗民心境。明遗民这个群体在明清文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话题。而李长祥作为一名文人武将式的遗民,对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从李长祥的文人武将身份出发,揭示李长祥的遗民旨趣和文学风格,凸显他在明末清初社会大背景下追求忠义和根邸六经的心态,以期更接近李长祥真实的历史世界。  绪论部分阐
学位
唐诗瑰丽多彩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其成因的极度复杂性。从凉州角度关照唐诗,实质是考察半异质文化对唐诗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其基本属于游牧区,和中原等唐诗主产区的农耕文化有别;其次,凉州作为西北边州,直接与西域接壤,荒凉辽远,既是边塞接敌的战场,也是罪臣流放之所。唐人或亲临其地、目之所及,或望风怀想、即心之所系,给诗境抹上独特色彩。凉州文化的“半异质”属性,究其原因,是唐代凉州大体处于朝廷的有
学位
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存在着中国文论“西化”、自创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即使学界已有一定的反思与自省以及“破”与“立”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理论创新及应用的问题。批评家们使用着西方文论的话语、范畴、方法对当下中国的文艺作品进行阐释与批评,“强制阐释”及“场外征用”等不恰当的批评现象盛行。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合中国当下实际的文论体系是文艺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
弹幕是人们看视频时最常见的一种评论方式,弹幕语言是发表弹幕时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为了传达一定的信息,所使用的语言有其特殊的特点。关于视频弹幕和弹幕语言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频,弹幕语言的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这个特殊的期间,观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新的信息的接收和使用状况,并且能分析语言上的差异。从这种视频弹幕语言的形式,
学位
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  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
学位
作为20世纪美国颇具盛名的后精神分析批评家,霍兰德采用精神分析这一独特视角进行文学接受批评理论的建构,并以跨学科、后现代的全新姿态在文坛上引领风骚于一时。他所建构的“文学反应动力学”模式是一个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融合了精神分析学、读者反应批评与新批评的方法,以幻想——防御——意蕴反馈圈为核心,展开关于读者对文本体验及阅读反应的相关研究。这一理论模式虽然是霍兰德
学位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之一。由于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群体在年龄、审美接受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儿童文学死亡主题的书写具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呈现方式和叙事意义。作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领军人物,薛涛在小说创作中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书写了大量死亡。他笔下的死亡既是情节,也是主题,渗透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儿童成长的思考。本论文以薛涛的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儿童
学位
一直以来,《山海经》中关于不死树、不死乡、不死民的记载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顾颉刚考察昆仑神话时认为,昆仑山上的神灵通过制作不死药来保持长生不死,也会用不死药来复活死去的人。可见不死药不仅是实现长生的有效途径,还有着强大的复生能力。汉魏六朝时期,人人都渴望获知长生不老的秘诀、掌握得道成仙的本领,有关修仙、炼道、寻求不死药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大量流传,这些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母题:不死药。笔记小说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