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反映出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儒家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仁爱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仁”出发,传播“爱亲”、“爱众”、“爱物”的博爱大众的精神,在践行“仁”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为仁由己”、“忠恕”、“孝悌”、“克己复礼”、“知行合一”、“见利思义”等众多具体的道德要求,将其应用于青少年道德教育能够为我国青少年道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本文在开篇之始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具体呈现儒家仁爱思想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相关概述,从理论层面对道德与道德教育进行解释,又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对其道德教育做出论述;儒家仁爱思想经历了一个长久的演进过程,孔子最初以“爱”释“仁”,由“亲亲之爱”推己及人、由人及物,发展为博爱,其蕴含的道德价值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史鉴。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具备个性化、自我化、焦虑化等心理特点和创新行为明显、恋爱行为显现、网络行为突出等行为特点,其思想道德状况极不稳定,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表现出道德情感薄弱、道德素养缺失以及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存在的道德问题,找寻其原因并作出以下总结:首先,青少年道德教育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受到市场经济自发性、网络空间虚拟性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其次,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存在缺失,学校比较重视德育目标、理论说教、教师教学成绩,而轻视教育层次、实践引导、师德培养;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过于溺爱、身教失范与重智轻德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经过深度剖析,本人试图用儒家仁爱思想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体表现为社会、学校和家庭运用“仁者爱人”的思想,培植青少年仁爱精神;运用“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协调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运用“为仁由己”、“见利思义”的思想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