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进一步观察解毒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简称PU)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服用解毒活血方,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胶囊,两组均服药四周。观察治疗前后PU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胃镜疗效,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简称Hp)的影响,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5.7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74.30%。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2)胃镜疗效:治疗后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91.4%,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3)对Hp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Hp阳性29例,治疗后Hp阳性10例,转阴率65.5%;对照组治疗前Hp阳性28例,治疗后Hp阳性17例,转阴率39.3%。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4)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只在胃脘痛和反酸这两症状方面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在口干、纳差、大便秘结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5)溃疡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为9.1%,对照组为40.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两组治疗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解毒活血方治疗PU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抑杀Hp,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从而降低溃疡复发,其疗效作用优于雷尼替丁对照组。研究结果从临床角度验证了解毒活血方治疗PU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性胃溃疡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相关指标的观测,探讨解毒活血方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随即数字表将40只成熟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解毒活血方大剂量组(简称中药大剂量组)、解毒活血方小剂量组(简称中药小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实验性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法造模。造模后第二天开始治疗:中药大剂量组按63.4g生药/kg体重每日灌胃解毒活血方中药1次;中药小剂量组按31.7g生药/kg体重每日灌胃解毒活血方1次;雷尼替丁组按2.7mg/100g体重每日灌胃雷尼替丁1次;空白组、模型组每日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均连续灌胃14天。末次给药后禁食24小时,断头取血,每只取血4ml,并留取胃标本做以下指标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ET)、胃粘膜大体观、溃疡指数、胃粘膜组织病理观察。结果:(1)胃黏膜大体观:计算UI和溃疡抑制率发现,雷尼替丁组、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有效,但以中药大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2)胃粘膜组织学观察:HE染色切片:模型组大鼠:进展期溃疡,粘膜层脱落,部分溃疡深达肌层,表面炎性坏死、渗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充血不明显。雷尼替丁组大鼠:愈复期溃疡,溃疡面被再生的腺体覆盖,边缘新生腺体部分呈囊状扩张,底部肉芽组织内新生血管丰富。中药小剂量组大鼠:愈复期溃疡,溃疡面坏死组织少,周围再生腺体不规则扩张,可见大量粘液分泌,粘膜下肉芽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丰富。中药大剂量组大鼠:愈复期溃疡,溃疡面积缩小,边缘再生腺体部分囊状扩张,再生腺体数量增多,腺体间结缔组织减少。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数量增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丰富,(3)中药大、小剂量组与雷尼替丁组的血清、胃粘膜EGF(P<0.05),血清NO(P<0.05)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血浆ET(P<0.05)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解毒活血方可能是通过增加胃粘膜组织及血清中的EGF,诱导、促进NO合成,反馈性地抑制ET的释放,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调节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促进胃肠粘膜上皮增生及维持胃肠道的完整性,保护胃粘膜,改善胃粘膜局部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和解除局部的血管痉挛,保证粘膜上皮及溃疡底部和边缘腺体迅速再生而促进溃疡愈合及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