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常见现象,指双语或多语社区中的人们在同一话语或会话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码。数年来,国内外的语言学者们主要聚焦于不同语言间的语码转换,而对同一语言系统内方言间的语码转换研究却相较不足。近年来,国内有针对四川方言和普通话间的语码转换研究,却是不多。迄今为止,同一语言内方言间的语码转换研究成果证明,语码转换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于同一语言内不同方言之间,西方社会语言学关于语码转换的理论也适用于研究同一语言内方言间的转换现象。本研究以Myers-Scotton的标记理论模式为理论框架,以四川方言电视节目《幸福在哪里》中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为语料,从总体上探究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双向语码转换的差异,并具体分析四川方言向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标记理论模式认为言者为理性行为人,而特定言语中的语码转换则是言者的算计行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付出最小化。在协商原则下,标记理论模式划分出四种语码转换类型:连续无标记型,转换本身即无标记型,有标记型和试探性型。有标记语码选择象似于额外不平常的特殊动机和社会意义,而无标记选择象似于可预测到的信息。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有标记型语码转换以探索从四川方言向普通话进行的语码转换的动机。本研究从网上随机选择了从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播出的62集《幸福在哪里》节目,从中收集了690次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双向语码转换,并对所有的语码转换就其转换方向(包括向普通话的语码转换和向四川方言的语码转换)、言者性别、结构(包括话轮间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标记理论模式下的类别(包括连续无标记型,转换本身即无标记型,有标记型和试探性型)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从言者性别,结构和标记理论模式下的类别三个角度总体上分析四川话-普通话语码转换(川-普语码转换)和普通话-四川话语码转换(普-川语码转换)的差异,然后结合22个典型语例具体分析川-普语码转换的动机,包括表达个人感受和情绪,活跃氛围,减轻语势,增强客观性等动机研究。本研究发现:1.普通话和四川方言之间的双向语码转换的总体差异体现在性别上是男性均比女性转换多,在川-普语码转换中,男性比女性多13.8%,而在普-川语码转换中男性只比女性多0.8%。结构差异是在川-普语码装换中,话轮间语码转换比例最大,句内语码转换次之,句间语码转换最少;普-川语码转换中,话轮间语码转换同样占比最大,而句间语码转换次之,句内语码转换最少。在类别上,在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双向语码转换中,无标记型比例最大,连续无标记型第二,有标记型第三。其差异在于普-川语码转换中,无标记型相比连续无标记型于频数上多190,百分比上多58%。这比其在川-普语码转换的情况——频数上多60,百分比上多16.5%——要多得多。2.川-普语码转换的动机是有利于表达个人感受和情绪,活跃氛围,减轻语势,增强客观性,获得交际权利,表达同意和认同。具体而言,川-普语码装换中表达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语例最多,获得交际权利的居第二,增强客观性的第三,而活跃氛围、表达同意和认同、和减轻语势所占比例均低于10%。本文的意义在于丰富了同一语言系统中方言间的语码转换研究例证,表明了国外语码转换理论在研究中国方言间语码转换时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跨方言交际视角,揭示了不同语言间和同一语言间各方言的语码转换相似的交际动机,这对于夯实语言在其本质和交流动机方面的共性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