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土壤温度也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逐渐升高。紧接着会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产生影响。作物的生长与土壤养分含量息息相关。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通过力的作用相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的保水保肥吸附性黏着性等特点会随着不同粒级的复合体分布产生差异。目前已经有许多对于增温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研究,而对于不同粒级的有机质变化情况和对微量元素的吸附性能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择增温后的玉米小麦轮作土壤为对象,分别设定昼夜增温、夜间增温、迟播、迟播+夜间增温和对照组CK共5个处理组。通过沉降法将土壤分组成不同粒级复合体。首先进行相关理化参数和小麦产量的测定再测定三种粒径复合体的含量。其次再进行下一步实验,一方面测定三种粒级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探究增温条件下各粒级有机质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将分组后的颗粒进行微量元素锌的吸附实验,探究增温对土壤颗粒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对土壤增温后各粒级复合体有机质的分布情况和对微量元素锌吸附能力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应对全球变暖后产生的不利影响提供实践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各种理化参数在增温后相较于增温前和对照组都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有机碳的含量在增温后相比对照组增长显著,昼夜增温相比夜间增温含量提升更大。而全氮的含量在处理后有一定下降,但是经过增温处理的全氮含量相比对照组下降幅度不大,说明有一个相对增长的过程。增温时间越长的下降幅度越小。小麦产量在增温后也会有很大的增长,昼夜增温组增长更大。因为错过最佳播种期的迟播组产量会下降,但是经过夜间增温这一步骤后,产量回升明显。(2)土壤分成不同粒级的复合体来看,总体上升温处理使得三种粒级有机碳含量均上升,降低了全氮含量的下降幅度,也就是全氮含量有相对增长。从有机碳来看,增温处理后粘粒上的有机碳含量增长最为显著,说明有机碳往小粒径上富集。从全氮来看,增温使得较小粒级的复合体如粘粒和粉粒的全氮含量有所上升,砂粒则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分解有机质后释放的氮素比较容易被吸附力强的小颗粒富集,并且这部分富集的氮素有着不与空气接触不易被分解等特点。对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含量进行显著相关性分析能够看出,短期的增温对有机碳含量不构成显著影响,对较小颗粒的全氮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说明全氮这个参数相比于有机质这个参数而言更容易受到温度环境的影响。(3)对于各个粒级复合体的吸附性能情况来看,复合体对锌的吸附能力都遵从粘粒>粉粒>砂粒,这是由于粒径越小的复合体它的比表面积越大,造成了与吸附质更大的接触机会以及含有更多的有机质造成更高的单位带电量两方面原因所导致。增温处理后不同粒级的复合体最大吸附量都有所上升,也就是吸附能力增强,这与它们所含有机质增长量有关,亦或者是因为增温导致了更大的土壤空隙进而造成扩散速率的增强。最大吸附量的增长幅度与有机质的增长幅度呈正比,即昼夜增温>夜间增温>对照组。解吸率则是砂粒>粉粒>粘粒,与吸附量正好呈反比,说明了吸附能力越强的粒级越不容易解除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