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高铁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中国事实与国际比较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推动更多人享受现代文明的必然路径。由于起点阶段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开启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率保持了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使得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了6.5亿左右,相当于美国人口的2倍、日本人口的5倍、德国人口的7.8倍、法国人口的近10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城市化发展历史上的奇迹。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人均收入也在同步提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GDP不足400美元,提升至2019年的超1万美元。在这样的发展成就背后,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然有着与世界各国一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由乡到城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等。然而,由于中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使得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形式上,会产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在这些特殊性当中,户籍管理制度和高铁网络建设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前者对城乡间、区域间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后者通过改变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一体化构成了直接影响。鉴于此,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工具,构建了一个包含户籍制度、高铁网络在内的城市化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两者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形成一个包含城市特征数据、高铁网络数据等在内的独特数据集,对上述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八方面:
  第一部分,绪论。在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当前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阐述了本研究可能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详细介绍了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遵循的技术路线和总体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本研究主要存在和需要突破的难点,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理论创新点。为更好说明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行性,本部分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前期主要工作基础和相关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评述。与本文紧密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人口城镇化与收入水平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高铁经济效应研究。在简要阐述本文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本部分着重对人口城镇化化与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城市空间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效应,高铁网络的人口流动、区域分工、创新促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针对性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国际视域比较。为更好揭示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部分通过广泛收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数据,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收入差距、空间结构三重关系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国际视域下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历程所具有的四方面一般性和四方面特殊性。
  第四部分,总体分析框架。为更加系统地审视户籍制度、高铁网络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在现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含上述三重因素在内的总体分析模型,通过将劳动力流动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并基于此分析高铁网络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共同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空间形态。
  第五部分,人口城镇化、收入水平与城市规模。人口多样化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本部分以技能互补为视角,对人口城镇化如何作用于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变化,进而影响城市规模进行了研究。基于2003—2015年我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本部分发现:低技能劳动力比重、城市收入水平和城市规模三者正相关,表明以经济总量衡量的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扩大其低技能劳动力比重,越有助于提升其总体收入水平。
  第六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与收入差距。构建怎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回答的问题。本部分从收入差距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创新性地运用DSMP/OLS全球夜光数据,衡量了市域、省域、省际三个维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各自对相应维度上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发现:市域维度上城市空间结构越集聚,地区收入差距越小,而省域及省际维度上二者关系相反,城市空间结构越集聚、地区收入差距越大。
  第七部分,高铁网络与城市创新结构。高铁在加速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为跨区域创新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本部分以1999-2017年间的地市级专利、夜光和高铁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对高铁网络接入如何影响城市创新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发现:总体上,接入高铁网络对城市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存在差异,高铁网络接入的创新效应与城市规模间呈现“U”型关系,其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高铁网络接入有助于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大城市的集聚,加快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对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产生优化作用。
  第八部分,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部分总结了本文七项主要研究发现,并结合这些研究结果,从城市化政策设计、高铁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两方面,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提出了十二项的政策启示和建议。最后,还进一步就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作为现代金融与投资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本市场能够充分地对各种信息作出及时合理而且准确的反应,资产价格充分反应了市场中所有的相关信息,但由于信息到达是随机的,所以资产价格也是随机不可预测的,从而股票市场上的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利用市场上的相关信息预测股票未来的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然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不能够被有效市场假说解释的市场异象被逐一证实,市场异象的存在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
学位
休假与工作休假策略在柔性制造、呼叫中心和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领域中有强大的应用背景,过去的几十年间,学者对休假与工作休假排队模型展开了深入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往往假设只有当服务台的休假完成后,服务台才会开始正常工作。但是在实际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为了及时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服务台会立刻终止休假并恢复正常工作。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了N-策略休假与休假中断的排队系统中的顾客的均衡策略和社会最优策略。
公司年度报告是上市家族企业披露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中小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意义重大。上市家族企业终极控制人长期参与公司业务,相对于其他中小投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有能力又有动机对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进行操纵。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业绩归因之间存在差异,但很少对家族企业间存在的异质性展开讨论。本研究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影响。中小投资者可以根据相关
国家政策作为政府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目标,扶持与鼓励特定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弥补市场缺陷、调控市场运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又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政府经常会制定一系列补贴、税收、立法、宣传、激励等措施,对企业运营管理提供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一系列引导调控政策中,政府补贴是运用最多的调控工具。中国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开始实施补贴政策,六十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探索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根基,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发展的成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为依据,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说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条件、基本内容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先驱之一,20世纪以来,以王夫之的生平和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船山学”逐渐兴起并成为一大“显学”,在国内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冯友兰是建立中国现代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加以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既对船山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作出肯定,又对其哲学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无论我们是研究冯友兰哲学还是研究船山哲学,都是“可超而不可越
学位
意识形态问题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还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人们能否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研究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兼顾了继承性与时代性,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的梳理。  齐泽克在继承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和拉康分裂主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黑格尔辩证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上层建筑”范畴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由于马克思文本表述的不明确性和富于变化性,“上层建筑”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分类在后世的研究中始终备受争议。我国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依然沿用着苏联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上层建筑的解读,这些解读总体上能够反映上层建筑的本意,但是仍存在诸多不可取之处。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错误的思想误导了大批学习者,尤其是青年学生。  本文的第一部分综述了论文的
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对人类社会交往行为进行研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受西方语言哲学和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等的影响。哈贝马斯对近代的意志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反对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同时批判了韦伯的工具理性思想,强调人类社会的交往理性,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中以理解为导向,实现主体间的互动。哈贝马斯
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竞争也转变成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对于城市发展来说,科技投入是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能源支持作用。而对于科技投入自身来说,一定数量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其整体的使用效果。同时,科技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对于科技投入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与加大社会整体对科技投入的相关性认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