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黏膜中腭肺鼻上皮克隆(palate,lung,nasal epithelium clone,PLUNC)、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2,TLR-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三者在鼻息肉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46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鼻息肉标本为实验组,19例同期因鼻中隔偏曲行矫正术时取得的正常下鼻甲粘膜作为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等炎症细胞表达情况,PLUNC、TLR2及NF-κB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及其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测定,比较PLUNC、TLR2及NF-κB在鼻息肉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实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 HE染色后实验组可见上皮增生变厚,纤毛紊乱倒伏,间质水肿明显,复层鳞状上皮取代部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层及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EOS浸润为主,包含EOS、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对照组黏膜表面以相对平整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主,固有膜或者间质内为疏松弹性纤维结缔组织,少量EOS及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见实验组EOS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 PLUNC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粘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的胞膜和胞浆,呈黄褐色、棕黄色。其中实验组弱阳性表达11例(11/46),阳性表达5例(5/46),阳性率达34.78%(16例/46);对照组弱阳性表达2例(2/19),阳性表达11例(11/19),强阳性表达4例(4/19),阳性率为89.74%(17例/19)。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表达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 TLR2阳性表达主要于鼻腔黏膜上皮层、下层腺体的胞浆和细胞膜中、基质层和固有层少许炎性细胞中,呈黄褐色或(和)黄色颗粒。实验组中弱阳性8例(8/46),阳性13例(13/46),强阳性16例(16/46),阳性率为80.43%(37例/46);对照组中弱阳性3例(2/19),阳性率15.79%(3例/19)。TLR2在实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NF-κB在实验组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黏膜上皮细胞等的胞核或(和)胞质内,呈现棕黄色或黄褐色,对照组亦可见表达。实验组弱阳性5例(5/46),阳性表达11例(11/46),强阳性20例(20/46),阳性率78.26%(36例/46);对照组弱阳性4例(4/19),阳性率21.05%(4例/19)。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鼻息肉组中PLUNC与TLR2呈负相关(r=-0.675,P<0.05),PLUNC与NF-κB也呈负相关(r=-0.500,P<0.05),TLR2与NF-κB呈正相关(r=0.540,P<0.05);EOS浸润程度与TLR2和NF-κB存在正相关趋势(r分别为0.417、0.470,P<0.05)与PLUNC存在负相关性(r=-0.859,P<0.05)。结论(1)PLUNC、TLR2、NF-κB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可见阳性表达,提示鼻腔鼻窦黏膜存在天然的免疫防御系统,三者可能参与其中。(2)PLUNC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下鼻甲组织,表明鼻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天然免疫降低有关,上调PLUNC的表达可能为干预鼻息肉发展的新策略。(3)鼻息肉组织中TLR2、NF-κB阳性表达高于正常下鼻甲组织,提示感染性因素可能是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因素,两者的高表达可能会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发展。(4)鼻息肉组织中PLUNC与TLR2、NF-κB表达呈负相关,提示鼻息肉中可能存在PLUNC-TLR2-NF-κB反应轴,此反应轴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抑制此反应轴的药物,可能为鼻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