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历史视界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研究史叙述、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与杰姆逊的历史分期理论存在着年代学上的相互对应与主题上的相互关联,由此把我们引向由翻译研究、认识型与生产方式所构成的一组历史视界:翻译研究从认识型中被给予结构自身的法则,在生产方式中获得其形态转换的根本动力和条件。 翻译研究首先与福柯所命名的“认识型”显现出互为构成的关系:一方面,翻译研究按照不同时期的认识型的规则建构其内部的知识与方法;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认识型也在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中投射并运行它自己的整体。而正是在这种互为构成的关系中,借助于“人的不存在”、“人的诞生”与“人之死”的认识型主题,翻译研究围绕着翻译的忠实而展开的连续性获取了断裂的形式,形成了从经验描述到普遍阐释学再到形式—结构语言学而最后复归于哲学阐释学的序列。 生产方式构成了翻译研究的“缺场的原因”。从前资本主义、民族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到跨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转换,主导了从象征、完整的符号(现实主义)、符号(现代主义)到能指(后现代主义)的语言逻辑的变迁。翻译由此获得“象征的翻译”、“符号的翻译”和“能指的翻译”这样三种不同的方式,而这种转换也正是从前资本主义到民族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跨国资本主义的变迁的行迹。 然而,在尼南贾纳与斯皮瓦克的叙述中,乔治·斯坦纳忽略了在殖民统治中所形成的语言间的不对称关系,福柯被帝国主义地形志所生产的狭隘视界所欺骗,由此他们构成了与殖民主义话语的叠加,作为殖民主义话语的残迹或者殖民主义视界的限制物而被重新评价。她们的叙述事实上构成了对翻译研究与认识型在学术有效性上的质疑。 强调语言间的不对称关系或者帝国主义的地形志,都是要在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地理构成中理解问题,而这又回到了“生产方式”: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区分不过是资本扩张的空间结果。但第一世界/第三世界所区分的不仅是空间,同时还包括语言,由此翻译产生了三个向度:在第一世界的语言与语言之间,从第一世界语言到第三世界语言,以及从第三世界语言到第一世界语言。尼南贾纳与斯皮瓦克都主要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讨论翻译,她们所缺乏的是第一世界内部的向度,这要求我们重新回到从乔治·斯坦纳到福柯、杰姆逊的互文阅读之中。
其他文献
文章于中国新音乐文化草创与发展的视域中,以具体的音乐文化事实为历史节点,从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的双重视角,对中国近代音乐美学的学科构建与整体学术走向加以宏观的梳理与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研究了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复动句。在句法平面,复动句对动词的选择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单音节动词强于双音节动词,述宾式动词强于其他类
我们认为语句的韵律表现是韵律规律在句法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结果,句法结构提供了韵律规律起作用的基础,同时限定了韵律规律起作用的范围,韵律规律原则上不会突破语法的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语法系统分歧,适应群众学习语法和编写中学《汉语》课本的需要而制订的教学语法系统。“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吸收了《马氏文
随着全球一体化,不同文化及其语言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使语言使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表现为语码使用变异。语码使用变异指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不同语言的语言成分混合。语码
本文选题源于语用学学者对关联理论的批评。一般认为,它局限于从认知角度和话语理解方面揭示话语的理解过程,忽略了交际的社会性。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通过话语角色及其假
当今世界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还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彼此的依赖和交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和密切。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走馬樓三國吳简》詞語的研究是一個開拓性的工作,因為種種原因,時賢至今还沒有對吴簡中的辭彙進行系統研究,而一些詞語考釋也是基於闡釋歷史文化爲目的,而並未對詞語本身的特徵
采用缺氧/好氧生物铁法处理维生素B1厂中间产物乙酰嘧啶生产段实际废水,探讨了处理乙酰嘧啶废水的污泥驯化方法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污泥负荷(Ns)、污泥龄(θc)、污泥回流比(R)以
<正> 1931年5月1日,在海南岛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今琼海市文市乡)诞生了中国第一支红色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后人称之为"红色娘子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