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自1921年建党以来,发动工人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及力量逐步扩大。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敌后抗日工作逐步开展。如何面对强大的日军在农村粉碎式的进攻、如何配合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策略、如何应对国民党的政治和军事竞争,这些都是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共所需努力克服的挑战。中共以基层党支部为依托,教育动员群众,改造乡村社会,不仅鼓舞了广大农民抗战的信心赢得了他们的政权认同和战争支援,而且使基层党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中共战胜国民党成为全国性政权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太行革命根据地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在中共根据地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抗战时期又是中共势力崛起并壮大的关键时段,本文选取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革命老区潞城为研究对象,以大量一手的档案资料为依据,展开乡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研究,以期对中共革命进行根源性的探索。
本论文由绪论、文章主体、结语三大块构成:
绪论从抗战对于中共革命的历史意义、基层党组织对于抗战以及当今社会建设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潞城县的学术研究价值等三方面阐述本文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围绕潞城县基层党组织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论述中共在基层如何发现积极分子,将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迅速扩大。由于受到封闭的乡村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战争环境下党的教育不足,刚刚加入党组织的党员对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意识模糊不清,这样就产生了入党程序不严格、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作风(不能保密、不能联系群众、封闭保守等)不正等问题。
第二章中共依靠群众建立的基层党组织与旧村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凸显。党组织引导群众进行村选,积极展开政权改革。同时,农民不再满足于仅是得到富农地主多余的土地,于是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全面生产运动,为整改增添了强大动力。
第三章在抗日战争形势下,中共既要重新历练原有的干部,又要大量吸收先进的工农和知识青年,以充实基层党组织。“三三制”的目的是依靠群众选拔更多的好干部,部分村庄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进行选举;有的则是由之前的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
第四章针对快速发展阶段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产生的问题,中共在乡村通过树立模范支部来激励乡村党员的改造;党组织还通过不断摸索,帮助群众埋藏安身立命的家当,躲避了部分敌军的搜查;通过开展小组检讨会、自我反思,干部为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为抗战服务的觉悟进一步提高;查田减租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保障,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运动对于中共在乡村社会形象的树立打下基础,也使中共组织内部得到整顿。
第五章中国的国际地位虽与抗战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基层组织“包办代替”、不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党组织的工作受到各方的考验与质疑。这些情况在抗战时期也曾出现。以史为鉴,为解决今日的干部问题,需要重视干部教育、积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本文认为,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基层组织领导力量薄弱等因素,潞城县的基层党组织在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曲折。中共正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直面问题、迎接挑战,不断的纠正、不断的改革,最终成长壮大。探讨中共革命“本源”的意义,就是研究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其系统的运行机制下对原有封建社会旧政权的冲击与替代,从而对于乡村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些实践中乡村党组织的内外运行网络深刻影响着未来的乡村政治生态,一定程度上形塑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政治架构。
本论文由绪论、文章主体、结语三大块构成:
绪论从抗战对于中共革命的历史意义、基层党组织对于抗战以及当今社会建设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潞城县的学术研究价值等三方面阐述本文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围绕潞城县基层党组织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论述中共在基层如何发现积极分子,将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迅速扩大。由于受到封闭的乡村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战争环境下党的教育不足,刚刚加入党组织的党员对党的认识、对革命的意识模糊不清,这样就产生了入党程序不严格、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作风(不能保密、不能联系群众、封闭保守等)不正等问题。
第二章中共依靠群众建立的基层党组织与旧村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凸显。党组织引导群众进行村选,积极展开政权改革。同时,农民不再满足于仅是得到富农地主多余的土地,于是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全面生产运动,为整改增添了强大动力。
第三章在抗日战争形势下,中共既要重新历练原有的干部,又要大量吸收先进的工农和知识青年,以充实基层党组织。“三三制”的目的是依靠群众选拔更多的好干部,部分村庄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进行选举;有的则是由之前的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
第四章针对快速发展阶段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产生的问题,中共在乡村通过树立模范支部来激励乡村党员的改造;党组织还通过不断摸索,帮助群众埋藏安身立命的家当,躲避了部分敌军的搜查;通过开展小组检讨会、自我反思,干部为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为抗战服务的觉悟进一步提高;查田减租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保障,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运动对于中共在乡村社会形象的树立打下基础,也使中共组织内部得到整顿。
第五章中国的国际地位虽与抗战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基层组织“包办代替”、不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党组织的工作受到各方的考验与质疑。这些情况在抗战时期也曾出现。以史为鉴,为解决今日的干部问题,需要重视干部教育、积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本文认为,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基层组织领导力量薄弱等因素,潞城县的基层党组织在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曲折。中共正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直面问题、迎接挑战,不断的纠正、不断的改革,最终成长壮大。探讨中共革命“本源”的意义,就是研究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其系统的运行机制下对原有封建社会旧政权的冲击与替代,从而对于乡村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些实践中乡村党组织的内外运行网络深刻影响着未来的乡村政治生态,一定程度上形塑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政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