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选用环磷酰胺诱导大鼠卵巢早衰,造成体内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后通过灌胃给药给予不同浓度雌激素,分时间梯度观察每个阶段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初步探寻ICR的发病机制及为雌激素补充治疗能否适用于ICR提供实验依据,并寻求雌激素治疗的最适浓度。 方法: 选用动情周期正常的6周龄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平分为5组。 A组实验组(环磷酰胺+戊酸雌二醇0.0525mg/kg组):根据大鼠体重算出环磷酰胺的剂量,将环磷酰胺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首剂量50mg/kg,以8mg/(kg.d)的维持剂量连续注射14天。实验第4周,根据大鼠体重算出戊酸雌二醇的剂量(0.0525mg/kg),将戊酸雌二醇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每日经胃肠道给药,持续至第12周结束。 B组实验组(环磷酰胺+戊酸雌二醇0.105mg/kg组):根据大鼠体重算出环磷酰胺的剂量,将环磷酰胺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首剂量50mg/kg,以8mg/(kg.d)的维持剂量连续注射14天。实验第4周,根据大鼠体重算出戊酸雌二醇的剂量(0.105mg/kg),将戊酸雌二醇稀释1ml的生理盐水中,每日经胃肠道给药,持续至第12周结束。 C组实验组(环磷酰胺+戊酸雌二醇0.21mg/kg组):根据大鼠体重算出环磷酰胺的剂量,将环磷酰胺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首剂量50mg/kg后,8mg/(kg.d)的维持剂量连续注射14天。实验第4周,根据大鼠体重算出戊酸雌二醇的剂量(0.21mg/kg),将戊酸雌二醇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每日经胃肠道给药,持续至第12周结束。 D组对照组(环磷酰胺组):根据大鼠体重算出环磷酰胺的剂量,将环磷酰胺稀释于1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首剂量50mg/kg,以8mg/(kg.d)的维持剂量注射14天。 E组空白对照组:自由饲养,不作任何相关处理。 在实验前、实验第4周、实验第8周及实验12周分别取血进行血清雌二醇(E2)浓度测定;实验第4周、第8周,第12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SD大鼠,取下颌骨髁突制成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髁突的组织学形态及选取100倍高倍视野,用imgpro plus6.0软件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的骨参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间距,骨小梁厚度)。 结果: ⑴血清雌二醇浓度测量结果显示: Ⅰ:实验第4周,A组、B组、C组、D组血清雌二醇浓度较E组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Ⅱ:实验第8周,第12周,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血清雌二醇浓度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雌二醇浓度上升程度高于A组、C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实验第12周雌二醇浓度高于第8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⑵髁突组织学形态变化显示: Ⅰ:实验第4周,与E组相比,A组、B组、C组、D组大鼠髁突软骨层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层厚度均有明显减少,细胞排列较紊乱。骨小梁数目减少,排列疏松,骨髓腔增大。E组细胞各层分层明显、排列致密。骨小梁排列整齐致密。 Ⅱ:实验第8周、第12周,与D组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A组、B组、C组大鼠髁突软骨层厚度增加,骨髓腔变小,出现修复性改变。B组修复性改变最为显著。 (3)髁突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变化显示: Ⅰ:实验第4周,与E组相比,A组、B组、C组、D组大鼠骨小梁数目和厚度均减少,骨小梁间距增宽。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Ⅱ:实验第8周,第12周,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大鼠骨小梁数目和厚度均增加,骨小梁间距增宽。B组变化最为显著,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C组、D组实验第8周骨小梁数目和厚度、骨小梁间距与第12周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在本实验条件下,环磷酰胺诱导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下降,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厚度变薄、细胞结构紊乱,骨小梁数目变少,骨髓腔增大。 2: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胃肠道给予不同浓度戊酸雌二醇(0.0525mg/kg、0.105mg/kg、0.21mg/kg),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升高,髁突软骨细胞厚度增加,骨髓腔变小,软骨及软骨下骨出现修复性改变。且浓度为0.105mg/kg时,修复性改变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