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脊髓损伤模型为实验对象,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尿动力学,脊髓和膀胱组织形态学的检测,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治疗效果;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和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c AMP、PKA的表达,基于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分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针刺配合低频电刺激)与低频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实施脊髓打击;模型组:采用Allen’s脊髓打击法进行造模,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低频对照组: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的模型后24h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为两组,共计4个电极片:第一组2个电极片,将电极片的负极放置在大鼠耻骨之上膀胱区,将正极片放置在大鼠第三骶椎位置上;第二组2个电极放置脊髓损伤处上、下节段的夹脊穴,正级在上,负极在下,输出波形为三角波,低频电刺激(50Hz),根据电流强度最大不超50m A,以出现适度肌肉收缩为度,20min/次,1次/d,连续干预7d;治疗组:在低频电刺激的基础上针刺大鼠三对夹脊穴,定位双侧T6、T9、T11“夹脊”穴,针刺斜入约2mm,留针20min,针刺期间不给予补泻手法,不通电,1次/天,连续治疗7天。治疗完毕后对各组大鼠尿动力学进行检测。取各组大鼠脊髓、膀胱、逼尿肌。(1)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学变化;(2)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38蛋白的表达;(3)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和PK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膀胱顺应性和膀胱最大容量显著下降(P<0.05),漏尿点压和膀胱基础压明显升高(P<0.05),说明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出现反射亢进,呈无抑制性收缩,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及治疗组的膀胱顺应性和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加(P<0.05),而漏尿点压与膀胱基础压显著下降(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显著,说明低频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可增加膀胱的最大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提高膀胱的顺应性,促进逼尿肌舒张,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功能。且比单纯低频电刺激治疗效果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结构清晰,排列有序紧密,未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完整,肌纤维束排列有序,无纤维化和增生改变;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完好。模型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移行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组织水肿明显并伴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肌纤维呈纤维化趋势;脊髓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可见组织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损害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轻。治疗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的水肿程度有所减轻且单核细胞浸润数量减少,且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基本完好,与低频组相比较,损害显著减轻。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的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c AMP、PKA的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PACA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内压,恢复部分膀胱的功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脊髓修复,降低膀胱的病理损害程度,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的组织形态。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上调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PACAP蛋白的表达,增加脊髓和逼尿肌内c AMP和PKA的含量,从而修复脊髓神经,诱导逼尿肌舒张,改善膀胱功能。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通过激活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重建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膀胱功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