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公元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开创了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之后,涌现了一大批此教派的继承者。在众多贤者中作为世界二胜六严之一的世亲论师著作了《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其中囊括着《小乘佛教阿毗达磨藏》、《对发七论》以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三部经典的内涵。因此,不少贤哲对此经典所做的注疏数不胜数。而且,在19世纪中旬由魏莱蒲山先生将此经典译成法语后,掀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研究的浪潮。本篇论文也立足于《俱舍论》,从《俱舍论》庞大的理论体系中选择“十八界”的认识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十八界”思想。第一章论述《俱舍论》的源流时,分三节做了系统地阐述,在第一节中以经论《俱舍论本颂自注》和《俱舍论讲解》为证,论述了《俱舍论》的起源,提出了《俱舍论》从说一切有部的重要经典《对发七论》和《大毗婆沙论》中吸取了广泛内容的同时,在结构编排上以《杂阿毗昙心论》为依据的结论。在第二节里据可靠的史记为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试析了《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论师传,同时此经典藏译者噶哇·白泽的生平做了概述。在第三节里以《德格丹朱尔》为主要的参考文献,论述了《俱舍论》在印藏两地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并以诸多可靠的历史文献为有力证据,简述了《俱舍论》在藏的传承史,弥补了之前在这一方面的缺憾。在第二章中,以《俱舍论本颂》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为依据,分三节对“十八界”做了系统地阐述。在第一节中关于“界”一词的内涵从音、意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第二节中,针对“界”的数量界定为“十八界”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论述,与此同时按照经论析言阐释“十八界”思想的目的,及其顺序、分类做了系统的论述。第三节中,结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十八界”中的各“界”的概念、类别、总相、别相等。第三章里主要论述了佛教四大宗印对“十八界”的不同观点。在第一节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简述了佛教萌芽时期印度社会的状况,对创之佛教的意图和佛教在印发展的过程做了简要的论述。第二节里论述了“宗印”一术语的音意和分类。主要论述了佛教与其他教派之间的区别,以及佛教内部四大宗印的不同点。在第三节里详细地论述了佛教四大宗印对“十八界”的不同观点。本篇论文的整体结构编排如下:一.论述《俱舍论》的源流。二.系统地阐述“十八界”观。三.论述了佛教四大宗印对“十八界”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