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为壳斗科栎属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等地,不仅是东北次生落叶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而且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更是森林环境的一条重要防线。本研究针对蒙古栎干型不佳,侧枝过分生长,林分成林不成材的现状,从苗木株型调控措施入手,探究不同播种密度和外源激素处理对苗木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行株距5cm×3cm、5cm×5cm、5cm×7cm、10cm×5cm、10cm×7cm、10cm×10cm、15cm×5cm、15cm×10cm、15cm×15cm、20cm×5cm、20cm×10cm、20cm×15cm共12种密度处理以及脱落酸(AB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三类不同激素不同浓度等10组外源激素处理,通过对苗高、地径、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枝数、枝下高、根数、根长、冠幅、根重、节间距等形态指标和侧枝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旨在明确上述不同处理对蒙古栎苗木形态及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寻找调控蒙古栎苗木形态的技术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密度处理对蒙古栎的苗高、地径、侧枝发育和根系发育等各形态指标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降低,蒙古栎苗高、地径、根系发育和各形态指标都表现良好,而枝重比总重也较小,所以较低的密度更有利于蒙古栎良好干型的形成。试验中,当行距为15cm时,蒙古栎苗的苗高、地径和苗木形态等指标表现最佳,而行株距为15cm×15cm时,2年生蒙古栎苗高和地径值最大,达到95.9cm和9.75mm,冠幅和枝下高也表现最佳,分别为16.35cm和32.7cm,其余指标表现也比较优异,因此认为,15cm×15cm的行株距是促进蒙古栎苗木顶端优势,抑制侧枝发育的最适密度。2.GR24和NAA+6-BA激素处理下,蒙古栎苗的苗高、地径、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明显好于对照,而ABA处理对各指标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GR24处理下各指标的综合表现要好于NAA+6-BA,所以GR24是促进蒙古栎良好干型形成的最佳激素处理。在1mg/L的GR24激素处理下,蒙古栎的苗高、枝下高、冠幅和主根长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7cm、12.65cm、15.6cm和22.7cm,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83.9%、56.2%、69.6%和66.9%,侧枝可溶性糖含量最小,为22.7mg·g-1,比对照减少了42.7%,其余指标也表现较优异,所以1mg/L GR24可能是促进蒙古栎苗顶端优势并抑制侧枝发育的最佳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