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行动——镇原慕氏修谱的田野报告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成书的《镇原慕氏族谱》为切入点,重点访谈了该书的编纂群体——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凉市的慕氏族人,分别从“事件”、“过程”、“记忆”、“仪式与象征”、“权力与组织”五个角度分析了镇原慕氏修谱的过程。内容聚焦于慕氏修谱的过程中,挖掘修谱过程中的“人和事”,透过“事”凸显出人的修谱“行为意义”的多元。编修族谱作为宗族最具有文化意义的家族行动,是中国传统的宗族社会重建与延续主要方式之一。以慕氏为例,在“事件”和“过程”上,精英群体以宗族的已逝的民国精英慕寿祺迁坟事件为契机,在陇东慕氏群体中形成修谱共识。通过组织编修班子、筹措经费、搜集整理族谱资料,从新编撰了囊括陇东慕氏大房、二房、三房的族谱,并完成了陇东慕氏族史的重新考证与书写,从而实现对于宗族文化话语权的控制。在“仪式和象征”、“记忆”、“权力与组织”三个环节,精英群体利用搜集而来的族谱资料,以族谱编修理事会和编纂委员会的组织名义,或民主选举,或以个人威望与声誉,或以世系辈分而获得的权力,对宗族历史、宗支概况、世系传承等有关族谱的“史实”进行事实性的再建构与强化。对于宗族历史记忆部分,主要修补其自然性灾难与政治性运动所遗失的断篇环节,使得宗族历史得以完整呈现。此外,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精英阶层在涉及自身的宗支归属以及自身宗支的宗族贡献力的书写时更多的体现话语强权,随之引发了宗族内部关于“修谱权”的争夺。结语部分引发笔者的三个思考,首先本研究基于慕氏的修谱实践,结合慕氏的迁徙历史,特别是从那些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汉族群体的实际出发,来认识汉族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的整体性规律,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研究视角的。其次是有关“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思考。在传统中国,我们不应该将植根于宗族内部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机械的对立,而是应该看到他隐藏在宗族内部的社会与文化的同质性。最后是关于“宗族修谱周期”的讨论,指出精英阶层通过“10—30”规律,借助重要人物的在世期间的影响力,族群的重大历史变迁时期宗族现状,国家的重大历史变迁时期的机遇来对宗族族谱的书写权力展开追逐,完成族谱的重修与续写,进而完成宗族话语权代理人的继替。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基层社区中多种治理主体日渐浮现,但相互之间行动断裂、资源分散、功能隔离,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探索基层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如何实现协
卡耐基说:“人是主角,在商业领域里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人,如何与他们相处,事业之成,成于人才”,如果把这句话引用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也不外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关系建构问题,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如何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身心愉悦投入工作,产生绩效,这对管理者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校园作为一个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塑造学生优秀品质的教育学习场,其文化学术氛围的和谐与否关系到学校
采用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研究了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受多环芳烃(PAHs)荧蒽污染后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分别随机测定了对照组和实验组100个克隆子序列和50个克隆子序列(1
一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建立与运行  (一)成立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组  设立课程负责人,并形成以其为核心的课程组,是课程负责人制度最基本并且是最重要的环节。课程负责人制度是一项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由其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拔教师,组织实施本课程教学的管理度制度。课程负责人的遴选是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旅游空间中的社会—文化变迁》一文,基于对云南邱北彝族村寨仙人洞村的个案分析,探讨了该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兴起所引发的新的"时—空"关系中,围绕"资源"占有、使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都是通过企业、学校、医院、公社等一个个单位来实现的,每个人都是单位人,遇到问题都要靠单位来解决。在那时,我们基本上不需
学位
走着,忽然发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伴着沉重的吱吱嘎嘎声,中国的历史车轮在艰难地转动,时进时退——她要把高度集权的产品经济变一变.让市场机制起更多的作用;她要使更多的头脑
高效课堂的建构,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合理优化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制定高效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高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已基本建成,不少学校有了网络学习的平台、软件、课程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出现了网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打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由于受长期课堂学习形成的学习习惯影响,网络学习这个新的学习方式效果却不理想。所以,如何更好的驾驭网络环境、
一“引入—建构”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教学模式是在—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Ⅲ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传递—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等。  在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长期以来—直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