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以诗集《预言》和散文集《画梦录》享誉中国三十年代文坛的何其芳,虽不能算是文学大家,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读者的青睐,由于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在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性,而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有众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作为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的何其芳及其诗歌、散文、文艺理论研究成果作了详尽的研究。相对而言,对他诗歌的研究更多,对其散文尤其是后期散文的研究有所忽视。散文毕竟是有别于诗歌的文学样式,它与诗歌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何其芳的散文创作是在他独特的创作主张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对其散文加以全面考察很有必要。 本文以何其芳到延安为界,将其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通过对其散文《画梦录》、《还乡杂记》和《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的内容、艺术分析,探讨其前后期散文创作变化及原因,试图寻找文学的启示。 论文 “引言”简要回顾了何其芳的文学创作。 上篇探讨了《画梦录》、《还乡杂记》和《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的思想内容。认为在《画梦录》、《还乡杂记》里作者描画了一种虚无飘渺的、关于爱情、人生理想,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梦幻,以及这梦幻世界里流淌着的苦闷、孤独、寂寞、彷徨、压抑等愁绪。在《星火集》、《星火集续编》里表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歌颂、对国统区的揭露、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思考、对自我的否定和忏悔。 中篇探讨了《画梦录》、《还乡杂记》和《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的艺术特色。认为《画梦录》、《还乡杂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艺术特色,作者主要运用“独语”的体式、梦幻与回忆、暗示与象征、意识流及繁复的意象等现代手法。《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的艺术特色趋于大众化,在叙述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叙事性;语言朴实、简洁、浅显、口语化;风格热烈、鲜明、显露。 下篇主要探讨“何其芳前后期散文创作的转变及原因”,内容上,从幼稚的伤感、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到对革命的礼赞、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题材有了明显的扩大,从抒写心灵到了抒写社会现实,从个人的“梦”,到了社会的“星火”。风格上,从前期散文的“独语”体式转变为后期散文的放声歌唱,从追求梦幻的意境到写实,从大量运用现代手法增加美感到直抒胸臆表达质朴的情感,从刻意雕琢到自然平淡。从转变的过程看,它是历史的必然;从转变的结局看,形成了“何其芳”现象。带来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散文观的变化、社会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变化,以及文学思潮与文艺政策的变化都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文试图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转变进行反思。何其芳早期散文有不少出色之作,从理论上讲,何其芳从个人封闭的世界走向社会,走向延安之后也完全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散文精品,但事实上,何其芳后期散文却缺乏更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之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历史没有为何其芳提供实现这个可能性的现实条件,由于战争的特殊需要,文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发展与繁荣,何其芳也不可能突破文艺政策去创作,因此才有了后期散文的转变。何其芳的转变,欢乐与痛苦同在,成功与失败俱存。然而,这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不仅仅属于何其芳一个人,也属于一代知识分子,属于一个时代。文学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繁荣,否则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