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与文学历来都是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扩大,以及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发展,语言学与文学研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成了未来语文学研究发展的趋势。诗学作为文学研究领域最独特的核心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以罗曼·雅各布逊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试图从语言结构方面,借助语言学研究方法来揭示诗歌这一艺术语言的本质。他们坚持诗学与语言结构密不可分的基本理念,以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的一般问题同文本分析相结合,打破了文学与语言学的界限,开辟了文学研究语言学化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与语言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论文以雅各布逊的“诗性功能”理论为依据,以形动词和副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这两类词的形态特征、句法功能以及过渡性等方面,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索和揭示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除了绪论和结论以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俄罗斯和中国在诗学以及形动词与副动词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选题的现实意义、目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创新点、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雅各布逊的“诗性功能”理论。诗性功能是雅各布逊诗学的核心内容,是在“多功能语言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雅各布逊认为言语交际主要有六大功能:情绪功能、指涉功能、意动功能、接触功能、元语言功能及诗性功能。这六种功能的指向性各不相同,在不同交际情景下的地位也不同。在艺术言语中,尤其是诗歌中,诗性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诗性功能将等价原则由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从而实现了诗歌结构的对称性、独特性和审美特性,解释了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形动词的诗性功能。形动词是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特性的过渡性词汇,其形态上的双重性在句法功能中也有所体现。不同类型的形动词所继承的动词和形容词特性有所差异,形容词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普希金诗歌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时被动形动词和短尾形动词在诗歌中的应用较多。这两类形动词往往具有较强的形容词特性,符合诗歌中静词较多的特点,同时自身保留的动词性又为诗歌增添了一丝动态特征。这种动静结合的特点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灵动和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形动词独特的诗性功能。第三章则着重探索了副动词的诗性功能。同形动词一样,副动词也是一类兼有动词和副词特性的词。副动词在形态上虽没有时间范畴,却可以在具体的上下文中表达相对时间意义,阐释与谓语动词的相互关系。副动词主要有两种句法功能:次要谓语功能和附加状语功能。次要谓语功能多体现为动词性,而附加状语功能则体现为副词性,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共存的。通过对普希金诗歌中的副动词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以-а(-я)结尾的副动词远多于以-в(-вши)结尾的副动词,原因在于前者一方面在音律上有较大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因多由未完成体动词构成,语义上更加灵活与多样。副动词的双重特性使得诗人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某个动作或状态做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描写,从而更好地突出诗歌的审美特效。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形动词和副动词的诗性功能,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希望通过对形动词和副动词诗性功能的研究,为语言学和诗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