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好坏、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近些年来,公民社会公德缺失问题频发,社会公德建设的滞后和不足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必须不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关于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问题,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总结。鉴于此,本文拟以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历程研究为题展开探索,以求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本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逻辑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溯源。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社会公德概念界定,包括社会公德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以及社会公德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社会公德建设概念界定,并对社会公德建设包含的基本要素进行阐述。第三节,社会公德建设的理论溯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公德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公德建设思想和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社会公德建设思想。第三章: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发展进程的回溯。根据社会公德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把这60多年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破旧立新——用新的社会公德改造旧道德;第二阶段,1956年-1966年,上下求索——探索社会公德建设的发展道路;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曲折前进——社会公德建设偏离正常发展道路;第四阶段,1976年-1992年,恢复重建——社会公德建设在恢复中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任重道远——探索社会公德建设新的发展道路。第四章:关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的道德国情;二是加大开发和利用传统道德文化的力度;三是努力实现社会公德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四是积极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与做法。